大四了,根据自身情况回答一下。
大一的时候摆过地摊,上门推销过,干过苦力,给我的感觉就是劳动力真的是很廉价的,不要着急把时间去用没有思考的劳动力变现,那是一个很愚蠢的做法,有机会的话体验体验就好。
大一的时候是白纸,什么都不太懂。刚开始觉得学生会很厉害,后来觉得实验室很厉害,后来觉得社会上创业的人很厉害,再后来就是觉得大家都是普通人,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关于学生会,可能是我大学最后悔的一件事情了吧。学生会两年,学到的东西几乎为负。
当然还是得看个人性格,像我这种比较内向一点的当然需要更多的去充实自己。外向的人可能呆在学生会会更有成就感。不要盲目羡慕别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大一的时候因为学校不是很好,特别不甘。
故卧薪尝胆,除了在宿舍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和自习室,每天晚上刷高数都刷到了凌晨两点,虽然我可以成绩到专业顶尖水平,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效率很低,但是我总觉得把自己感动了。
实际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大多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我认识到我更多时候是在自我感动。所以后来我更喜欢毛泽东的这句话:
若有恒,何须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
但是每天泡图书馆也是有好处,在大一的时候,我安安静静地读了很多书籍。这可能是我大学最沉下心来的一段日子。
因为我们学校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基本上是与都市隔绝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深山老林中修炼一样,每天忘记很多烦恼,没有市侩,没有迷茫,记得当时有一排全是太祖的书,爱不释手。时常上课的时候还在想一些情节。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硅谷文化深深的影响了我。我大概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些东西,不会像大学以前那样无知的有些可怕。大概那段日子就是最充实的一段日子。塑造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那时候大概我也明白了:每个人的出生不同,背景不同,在看个人成就的时候需要看他的起点有多高。
当然,初入大学的时候对什么都保持好奇。这时候就有很多的学长学姐开始当你的大学导师了。那个时候你会觉得什么学生会的部长,实验室的学长什么的都好牛。
但实际上也是这三年接触到了各个领域的人才会知道自己当时的认知有多么狭隘。很多比你厉害的人在他不熟悉的领域说的大多都是错的。保持独立思考,保持学者的沉默与谦恭。
这时候不得不提一下乔布斯,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等硅谷大佬了。很大程度上他们刷新了我的三观。
在看《硅谷》这部美剧的时候,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保持反叛,保持酷,永远不要迷信权威。
这种观念我在《编程之美》上也看到:
我详细询问了她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的情况,她在学校里没有一科的成绩是非常拔尖的,也没有太坏的成绩。她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如逃课、自己写一些程序、打工等。我在她身上看不到对卓越的追求,也没有看到她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本公司不应该聘用她。企业招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了。
除了读书能开阔眼界,还有就是不断认识比自己酷的人。
大二的时候会有规划的每周去认识一些我不熟悉领域的很酷的人。自此我的观念总是受到冲击,也让我更加豁达。
当你在自己的圈子到达顶端的时候试着跳出你的圈子,去认识更有意思的人,更酷的人。
事实上我有些幸运。在大二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学长,大家一起在科技园创业。他们都很有想法,很努力。那段日子收获很多,他们毕业就在上海全职创业,我觉得创业的这种五味杂呈的感受会让大学生活更有意思。
所以机会总是来源于细节。来源于别人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