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一是觉得自己家孩子“没病”,医院看——这类大多是症状比较轻微的,比如就是单纯的眨眼、怂鼻之类。不会影响生活和学习,只要跟老师解释清楚,通常学校或者幼儿园老师也不会再较真儿去纠正“小动作”了。二是“不愿意去”,许多家长不喜欢给小孩贴上“有病”的标签;还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得了这种病,实在是“自己没脸见人”……总结一下这两种:无非是家长“嫌麻烦”和“自己没面子”——投胎是个技术活儿,毕竟不是我家小孩……抽动障碍这种病,本来就可能自己缓解;就是突然一下子小孩子完全没事了——当然,之后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症状又发作;或者再次发作之后症状越来越严重。之前反复强调过依照刘弼臣前辈经验抽动障碍的临床治愈标准是:隔年感冒不复发。抽动障碍症状为什么会反复?
这个标准非常有意思,抽动障碍本身是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儿童处于生长发育之中,神经系统也是在不断发育和成长的。抽动的症状在经历一次“感冒”之后还没有复发,说明患儿的身体已经到了“禁折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承受一定的免疫打击。对于儿童而言,许多疾病确实可以“自愈”确实不宜过度干预。许多家长以为“自愈”就是什么都不管,或者听信一些别有用心的“愈疗导师”的毒鸡汤,去接“接纳”患儿的抽动症状那就大错特错了!疾病不会因为“接纳”而痊愈——就像一个中风瘫痪的病人,无论他如何接纳自己的“症状”不经过系统的干预永远无法站立。在十几年前,大众(包括许多医生)会认为“抑郁症”、“焦虑症”(与抽动障碍同属于大脑的功能失调)这些疾病是“心理性”的——应该交给心理学家处理,时至今日只要稍有神经内科知识的医生都知道,这些疾病是确确实实的“疾病”;可以找到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除了心理干预之外许多需要规范的医疗干预。抽动障碍同样属于脑功能的改变,“自愈”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接纳”也不过是一种毒鸡汤,各位为人父母的朋友不妨自己细想一下:无论职场、生活还是家庭,幸福生活从来都是自己争取的!老板不会因为你的“接纳”就会给你升职加薪、竞争对手不会因为你的“接纳”就会自动放弃甚至买房、买车、买纸尿裤,商家也不会因为“接纳”就自动降价打折。哪里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看病也是如此:出现了疾病,说明之前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身体的使用出现了偏差——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是如此!相比成年人或老年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之中整体生命活动是“越来越好”的——身体的修复能力也相对更强一些。具体到抽动障碍这种“功能失调性疾病”,儿童自身本来就有一定的“调整能力”。就像一个家庭花钱的地方固然很多,如果收入足够大不仅仅可以覆盖“开销”,还可以攒钱买车买房——如果收入不够就举步维艰,“贫贱夫妻百事哀”了……疾病也是如此——如果自己的“自愈力”强,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仅仅是在家休息避免消耗(支出),病情也有极大的可能痊愈。从中医角度而言,治疗依靠人体的“正气”治疗效果好是因为病人的正气充足。儿童就是这种情况,身体不断发育各项机能趋于完善——就好像家庭收入持续处于增长之中,虽然开销不少但也不会太捉襟见肘。当有其他“黑天鹅”事件出现时,儿童的“自愈力”不足以支撑身体,就像今年前半年许多家庭工作停摆,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就会表现出症状加重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会症状爆发——就是长期的反复发作,疾病消耗了过多的“自愈力”,就好像一个家庭,长期入不敷出一定会有矛盾爆发的时候。治病得有过日子的心
作为一个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我不想“恐吓式营销”——对于抽动障碍这种疾病,某些医生角度的“不看就会加重”和所谓“愈疗导师”的“看医生没法解决”实际是两种极端的“恐吓式营销”。
消耗患儿家长对病情的焦虑和担心,对于许多症状轻浅的抽动患儿而言,日常生活当中注意一些就可能改善,单纯的“日常注意”过于笼统,依然以“吃、排、睡、玩”分类:
1、吃:食物尽量多样——按之前介绍的膳食日记记录饮食,“多样”的意思是“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不要多吃”,只有每日记录才知道“每天都吃”的东西有多少。常见的“每日都吃”的食物是:鸡蛋、牛奶、面粉和大米——这些都要轮换!就是如果每天都吃的东西,就要戒断一段时间;以前从来不吃的东西,要加入食谱当中。
吃不对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偏食而不自知。
2、排:即大小便问题。
关于小便——注意观察小便颜色,许多家长对小孩“喝水量”蜜汁焦虑;实际“渴了就喝、不渴就不喝”就好,活人不会被尿憋死,也不可能把自己渴死。如果小便颜色黄喝水量可以多一些,如果不黄不要楞给孩子灌水。
关于大便——最好一天一次,之前介绍过大便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