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奉旨创新铸造铜人
北宋初,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王惟一多次上书皇帝,请求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宋仁宗以为“古经训诂至精,学者执封多失,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若案形,复令创铸铜人为式。”接旨后,王惟一负责设计,政府组织工匠,于天圣五年以精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仁宗下令将一具置于医官院,一具置于大相国寺仁济殿。两具针灸铜人均仿成年男子而制,躯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内置脏腑,外刻腧穴,各穴均与体内相通,外涂黄蜡,内灌水或水银,刺中穴位,则液体溢出,稍差则针不能入,因而可使医生按此试针,以供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氏前所撰针灸著作也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由政府颁行全国,与针灸铜人相辅行世。-2-
完善标准标准教学
王惟一致力于中医针灸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尤其对皇甫谧的《甲乙经》很有研究,且在学术上受其影响颇深。他把很多不统一的有关针灸学著作,加以去伪存真的整理,“以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腧穴”的研究方法,将十二经脉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用直观的方法记录和描绘出来,并对前代有关“经穴”的学说,进行了订正和改进,推动了中国针灸学的发展。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考定《明堂针灸图》与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为刻《图经》于石。《图经》、石碑、铜人三者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内容一致石碑起到了保存《图经》内容的作用。王惟一考订经穴理论,为经穴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铜人对经穴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开创了针灸学的腧穴考试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代以后,我国又陆续制造了许多针灸铜人。这些铜人基本都呈直立站立状。可惜许多珍贵铜人在战乱中损毁,有的被外国侵略者掠去。如上述的两尊宋代天圣针灸铜人,至今下落不明。针灸铜人铸造者--王唯一
经络循行腧穴位,
铜人图经立石碑。
誉满天下第一针,
天圣迷踪辛酸泪。
作者简介
医院中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心脏早搏、脑中风、肥胖症、重症肌无力、颈肩腰腿痛、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症、小儿多动症、小儿癫痫、顽固性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创益肝降酶汤、益肝利胆汤和益肝健脾汤。首次提出中医的辨机论治的理论体系。中医科医生简介
医院中医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临床科室,拥有医疗技术精湛、学术造诣深厚、人才结构合理的专业团队。目前整体医护团队如下:医生6名,主任医师1名(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名,护理人员1名。
张春华,副主任医师
擅长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男女不孕不育(包括排卵障碍、输卵管因素、习惯性流产、免疫性不孕、不明原因不孕、男方弱精症、精液不液化等)、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异常出血等)、子宫内膜异位证、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乳腺病、带下病、试管婴儿生殖辅助技术的中医辅助治疗等,对内科呼吸道疾病、脾胃病、四肢关节病、老年病的中医调理颇具心得。
吴剑浩,主治医师
擅长方向:运用中医药治疗头晕头痛,咳喘,胃病,失眠,肝病肾病,鼻炎,青春痘,皮肤瘙痒,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不孕不育,阳痿早泄,颈肩腰腿痛,肿瘤等各种疑难杂症,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静,主治医师
擅长方向:针药结合治疗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颈肩腰腿痛、面神经炎、失眠、中风偏瘫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产后抑郁、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运用中西医结合与心理疏导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多动症、肥胖症、抑郁症、焦虑症及青少年健康咨询等疾病。
滕勇生,主治医师
擅长方向:运用中药和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面瘫、高血压、糖尿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等常见疾病。
张利聪,住院医师
擅长方向:针药结合治疗失眠、面瘫、耳鸣、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以及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
中医科地址及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