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⑴
《国风·周南》
麟之趾,振振公子⑵,于嗟麟兮⑶。
麟之定⑷,振振公姓⑸,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⑹,于嗟麟兮!
注释⑴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趾:足,指麒麟的蹄。
⑵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⑶于(xū):通“吁”,叹词。于嗟:叹美声。
⑷定:通“顁(dìng)”,即额头。
⑸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
⑹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参考译文1:
麒麟脚蹄不踢人,仁厚有为公子们。你们个个像麒麟!
同上
参考译文2:
你有麒麟一样的脚趾啊,仁厚的公子,麒麟啊麒麟!
同上
关于麒麟,不得不说到一篇记载:
“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以赐虞人。孔子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乃反袂拭面,涕泣沾襟。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
所以说到底,这篇《麟之趾》其实是存在争议的:究竟是为了赞扬君子的美德?还是哀叹礼崩乐坏,仁义不行于天下?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麒麟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更赞同是哀叹生不逢时。当然是赞美贵族公子也未尝不可。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