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部骨骼肌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
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会直接地影响着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命,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比较多,我们建议采用中医的治疗手段,因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迁延性的疾病,利用中医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护理,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不要太过劳累。
1.脾肾亏虚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肾亏虚而发为重症肌无力。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上下睑属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四肢失于濡养而出现乏力;中气不足,则上睑下垂、眼睛闭合不全,继之,则出现咀嚼无力,言语不清,气短不足以息。脾阳依赖肾阳温煦,肾虚火不生土则脾阳亦虚,运化失司而四肢无力。
从中医审证求因的角度来分析重症肌无力出现的各种证候,结合中医古籍进行考证,不难发现,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与脾肾亏虚极其相关。
(1)上睑下垂:《北史》有“睑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睢目候》日:“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若血气虚、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此呼睢目。”清《银海指南·气病论》云:“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称“眼睑垂缓”,黄庭镜《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后世称为“上胞下垂”。胞睑在眼科五轮中为“肉轮”,属脾土,司眼之开合,脾气虚弱,以致下垂不举。
(2)复视:《灵枢·大惑论》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瞳神在眼科五轮中为“水轮”,属肾水,目得精而能视。又日:“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景岳全书·杂证谟》云:“真阴不足,本无火证,但目视无光及昏黑、倦视等证,悉由水亏血少而然。”阐明了复视、倦视与五脏六腑的精气虚损,尤其与肾水不足关系密切。
(3)声音嘶哑:《素问·海论》日:“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言而微……以气之夺也。”“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可见气少、气夺被认为是音微、音嘶的根源。
(4)咀嚼与吞咽困难:咀嚼与吞咽,均为唇、牙齿、舌本、咽喉等协同所司,为水谷仓廪之门户,也离不开五脏之经气。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口唇者为脾之华;咽喉者,水谷之道也;足少阴脉属肾、系舌本;足太阴脾连舌本、散舌下……均说明舌本与脾肾功能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咀嚼与吞咽与脾肾盛衰最为密切。
(5)抬头无力:头为诸阳之会。抬头为阳气能布上所致,若上气不足,气不上有,则抬头无力,故《灵枢·口问》日:“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6)语言謇涩:口齿唇舌,尤其是舌具有发语音的功能。足太阴脾经,挟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别》日:“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本。”《灵枢·师传》日:“脾者,主为卫……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可见,脾虚日久可累及心及他脏致虚中挟实,如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等最终而演变成语言謇涩。
(7)全身无力:脾主肌肉、四肢。《灵枢·本神》日:“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十六难云:“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素问·痿论》中根据痿证的病因、部位、临床表现及五脏所主,有皮痿、脉痿、筋痿、肉痿及骨痿五痿之分,其中的肉痿与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有类似之处。《素问·太阴阳明论》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日,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论述强调四肢不用,痿软无力乃脾病所致,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
(8)呼吸困难:即肌无力危象。中医称之为“大气下陷”。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重症肌无力发展到发音、吞咽、呼吸困难阶段,往往出现痰涎壅盛,难以咯出的病证,此为脾肾久损,涉及肺虚的缘故,正切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一》重症肌无力虽属中医“痿证”范畴,尚须辨证论治中医病名多以“证”而名,对我们诊疗疾病起到“纲领”性作用。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现代中医名家对本病不同的临床表现提出了不同的病名,如“睑废”“视歧”“大气下陷”“肉痿”“痿证”等。
认为重症肌无力在其复杂多样的表象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病机,即“脾胃气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脾主肌肉四肢,气血不足无以濡养则四肢肌肉痿软无力。胞眼为“肉轮”,属脾土。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则眼睑下垂。《诸病源候论·睢目候》曰:“目是脏腑血气之精华”,若气血虚弱睛目失养,精散则视歧,视歧而见两物,故见复视。咀嚼、吞咽、言语均为唇、齿、舌、咽喉所司,为水谷仓廪之门户,离不开五脏经气濡养。头为诸阳之会,气虚阳气不布则抬颈无力。故上述症状均为气虚痿软无力所致。属中医“痿证”范畴。但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及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候特点。
《二》确立了“健脾益气”为中医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治则依“病机”而定。在上述八型中,无论其兼证如何,但“气虚”,始终贯穿本病的始终。在治疗中老师遵《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确立了“健脾益气”的根本大法。在各型的治疗代表方中“益气”贯穿治疗疾病的始终。这在八型分证论治中均有具体体现。在各型治疗中补气药均以黄芪为代表且重用为君药,甚或用至余克,
《三》确立了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中西并进的治疗法则在临床治疗中,对于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或是轻度全身型的患者,多采用纯中医辨证治疗,即能中不西原则;而对于重症肌无力中、重度全身肌型或是脊髓肌型、延髓肌型,伴胸腺增生、胸腺瘤的患者则多西医抗胆碱酯酶,免疫抑制、手术等治疗的同时,中医分证论治,即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首次就诊患者同时使用中医、西医治疗即为中西医并进的治疗法则。
《四》在激素的递减过程中,注意育阴潜阳,达到安全平稳减药的目的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本病的长期免疫抑制代表药物,使用较为广泛。但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易产生股骨头坏死、消化性溃疡、库欣综合征等不良作用,而且在激素的减量及停药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弹。认为长期使用激素所致多食易饥、潮热、库欣综合征等为阳亢阴伤之证,治疗中应随症加减八角固力汤进行减轻激素的不良作用。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控制后应加快激素的减量停用,并在减停激素的过程中注意育阴潜阳预防疾病的反弹。故在激素的减停过程中,中医各型辨证方药中均可加入淫羊藿、巴戟天等补阳之品和滋阴清热的生地黄,从而达到育阴潜阳,提高疗效,预防病情反弹,安全平稳减药的目的。这在临证治疗中其疗效已被广泛证实。
《五》病案举例杨某,女,54岁
主诉:患者于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症,
病史:医院做新斯的明试验及其他有关检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予吡啶斯的明等药治疗,但疗效不显,病情逐渐加重,于年开始出现咀嚼无力及吞咽困难,且夜间有憋气感觉,服吡啶斯的明后,症状稍有改善,但只能维持2个小时,2个小时后症状又逐渐加重.故于年来我诊所就诊.全身情况:右恻眼睑下垂,面色咣白,四肢无力,气短,汗多,夜寐差,纳呆,大便溏,小便尚可.舌质暗红,苔少,脉弦细.
诊断:重症肌无力(全身型)辨证:肝脾肾俱虚,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治则:镇肝熄风,补肝肾,健脾化痰通络使用“中医八角固力汤治疗后一个月,眼睑下垂明显好转,眼斜好转,吞咽仍困难,继服原方一个月半,眼睑下垂基本回访,左右眼球定位点等高,吞咽困难明显减轻,咀嚼有力,四肢肌力明显增加,双臂平举,,双下肢蹲立5次,气短减轻.嘱继服半年后,除眼部感不适外,双眼恢复正常,四肢肌力接近正常,无吞咽及咀嚼困难,全身其他情况良好,随访三年,除因生气吞咽困难复发外,其他症状未见复发。而且吞咽困难复发后,继服原方一个月后,症状消失,全身情况良好,至今未见复发
中医讲辩证施治,以上药方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如擅自抓药出现任何异常,后果自负!
重症肌无力患者良方,八角固力汤
第一步:疏经健脾,补充气血,改善患者脾胃基础:增强患者本身的免疫,舒经健脾。
第二步:养血活络,清热化痰,改善眼睑下垂、眼球转动不灵活,使患者体质能够有一个不错的改善。
第三步:镇肝养肌,濡养筋经,修复受损肌神经,疏通脉络,增强乙酰胆碱的分泌。
第四步:健脾益气,激活麻痹和休眠的细胞,改善肌肉丰满,使患者强健有力,治疗患者的眼睑下垂、四肢无力、吞咽困难等症状。
第五步:润燥舒筋,布精起痿,强肾固元,改善主动肌、吞咽肌、呼吸肌的功能,使患者逐步的不再依靠药物维持病情,从而达到真正的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