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年9月19日至21日,第六届东方胸外科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办,上海市医院承办,AME出版社协办。作为上海市医学会东方系列品牌会议之一,第六届东方胸外科论坛继承了上届特色,携手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聚焦胸外科领域内热点话题与最新进展,群贤汇聚,东西之策交汇碰撞,共同为胸外科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9月19日
在本次论坛正式开幕前,9月19日进行了精彩的手术直播。上海医院、同济大医院、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医院均参与了此次的手术直播演示,以线上方式为大家带来一场场手术视觉盛宴。
9月20日
01
开幕式
9月20日上午八点,第六届东方胸外科论坛在历史悠久的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正式召开(图1、图2)。
图1.大会现场
图2.专家会前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医院的赵珩教授主持,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姜格宁教授、中医院高树庚副院长、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的EnricoRuffini教授、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的PeterLicht教授、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的MichaelLanuti教授、上海医院副院长于永春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秦净教授分别上台致辞(图3、图4、图5)。
图3.从上至下依次为:赵珩教授、姜格宁教授、高树庚副院长
图4.从上至下依次为:EnricoRuffini教授、PeterLicht教授、MichaelLanuti教授
图5.从上至下依次为:于永春教授、谭鸣教授、秦净教授
02
第一节:手术切除范围
图6.本节主持,从左至右分别为:MichaelLanuti教授、高树庚教授和高文教授
首先是来自医院的王群教授进行了GGO随访——医院例的初步报告,他表示,基于门诊随访数据库,他们选择了依从性好的患者纳入GGO前瞻性观察性临床试验,希望能借此试验研究提供属于中国患者的数据。PeterLicht教授的讲题是“早期肺癌的亚肺叶切除与肺叶切除的对比”,他指出,从肿瘤学角度看,亚肺叶切除中,肺段切除优于楔切;以根治性或妥协性为目的的亚肺叶切除必须区别讨论;目前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仍是金标准。他还表示非常期待3个RCT研究结果,认为SBRT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图7)
图7.王群教授(上)和PeterLicht教授(下)
医院的陈海泉教授针对“多发GGO的处理”展开演讲,他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医院的病例与研究,对多发GGO病变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上海医院的方文涛教授带来了“中央型肺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的演讲,他指出,在保证彻底切除时推荐微创袖切;目前微创手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现状是技术可行、手术结果不亚于开放、有助于术后恢复、淋巴结清扫或更彻底、肿瘤学初步结果相似;选择性微创全肺切除术安全、可行、有效,更有助于术后恢复,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继续随访。(图8)
图8.陈海泉教授(上)和方文涛教授(下)
03
第二节:淋巴结
图9.本节主持,从左至右分别为:RenéHorslebenPetersen教授、刘宏旭教授、陈椿教授
首先RenéHorslebenPetersen教授在他的演讲中结合相关研究与手术视频,分享了他在微创手术中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切除。接下来ESTS的DavidWaller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淋巴结切除相关的并发症与处理策略,他指出,淋巴结清扫并非根治性淋巴结切除术;分期并非治疗;在尽可能小的附加损伤情况下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淋巴结标本;不要忽视并发症,妄想它们会自动消失,要将并发症视为一个挑战而非问题。此外,Waller教授还分享了N2病变的处理策略。(图10)
图10.RenéHorslebenPetersen教授(上)和DavidWaller教授(下)
STS的HaraldOtt教授从临床情景、如何治疗、随访结果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肺原发性类癌的淋巴结评估与处理。他表示,临床信息(年龄、肿瘤位置)可预测病理类型;组织活检未必可靠;不典型类癌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接受解剖性切除及纵隔淋巴结切除;腔内切除可以考虑(并可以术前解除气道阻塞)。EACTS的MindaugasRackauskas教授的演讲围绕“不典型类癌的手术选择与处理”展开,他总结,PC是一种复杂的肿瘤,需要多学科治疗;需要长期随访;如果不能进行肺叶切除,可接受亚叶切除术;累及淋巴结的AC已被反复证明是一个预后不良的因素;辅助放疗和/或化疗无明显生存优势,不应常规进行,仍建议个体化判断;病理学是评估任何肺部疾病的金标准。(图11)
图11.HaraldOtt教授(上)和MindaugasRackauskas教授(下)
04
讨论:立体定向放疗vs.肺切除手术
两节主题报告后是讨论环节,以“立体定向放疗(SBRT)vs.肺切除手术”为议题,天津医科大学医院的庞青松教授和MichaelLanuti教授先后发表相关演讲,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庞青松教授表示,SBRT对于早期非小细胞癌的疗效堪比手术,SBRT联合免疫治疗是有希望的治疗方法。Lanuti教授对比了SBRT和肺切除手术,他指出,SBRT应继续作为可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SBRT可用于不可手术或高危患者;经过多学科共同决策后,SBRT可用于拒绝手术的患者。(图12)
图12.庞青松教授(上)和MichaelLanuti教授(下)
05
第三节:手术方法与技术
图13.本节主持,从左至右分别为:赵晓菁教授、EricRoessner教授、HonchiSuen教授
上海医院罗清泉教授分享了他个人的机器人肺切除手术的经验与体会,他指出机器人辅助胸部手术能达到开放手术的得心应手,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少,也能最大程度的符合肿瘤切除的彻底,安全彻底微创精准快速,而手臂的探测功能,可帮助探测肺部结结的位置、良恶性的鉴别。RenéHorslebenPetersen教授结合文献和手术视频,给现场与会者分享复杂腔镜手术(放化疗后的手术)技术。(图14)
图14.罗清泉教授(上)和RenéHorslebenPetersen教授(下)
上海医院的姚烽教授结合详尽的手术视频,分享了复杂胸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处理,包括钙化淋巴结中如何安全处理血管和气管,如何预防和控制出血。EricRoessner教授分享了定位肺部小结节的方法和技术。同济大医院的赵德平教授带来“剑突下径路/单孔胸腔镜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的演讲,他指出,经剑突下单孔VATS,手术安全可靠,但难度相对大,学习曲线较长,适用于早期肺癌或肺良性病变,心脏疾病患者不宜行左侧解剖性肺切除术。(图15)
图15.从上至下依次为:姚烽教授、EricRoessner教授、赵德平教授
06
第四节:气管切除、重建和替代物
图16.本节主持,从左至右分别为:陈晓峰教授、赵珩教授、DouglasMathisen教授
本环节中,DouglasMathisen教授讲述了如何更好处理气管术后并发症,他认为,高压氧治疗在气管切除后吻合口并发症的治疗上是可行的;对于一部分患者,高压氧治疗可以避免气管造口;高压氧治疗也许可应用于其他气道手术并发症,如肺移植吻合口并发症、胸膜支气管瘘。Mathisen教授还分享了麻省总院处理插管后气管狭窄的经验。同济大医院的陈昶教授分享了他对气道医院的实践,他提出自体支气管瓣翻转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扩大手术适应证,其发展与医学技术进步相关,未来前景广阔。(图17)
图17.DouglasMathisen教授(上)和陈昶教授(下)
上海医院的赵珩教授结合手术视频,详细分析了气管切除与重建手术,医院的相关经验。HaraldOtt教授展示了生物工程在气管替代物和终末期肺病中的应用,他指出气道是一个有着常复杂功能的结构——自动组织程序的机械稳定性(坚硬但灵活);作为屏障面向外部世界的组织发挥作用;清除作用;具有弹性。而目前,还没有能够实现这些功能的合成医疗植入物。(图18)
图18.赵珩教授(上)和HaraldOtt教授(下)
来自法国巴黎AvicenneHospitalUniversity的EmmanuelMartinod教授的讲题是“以带支架的主动脉基质作为人工气管假体”,他提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包括:加速软骨新生以早期取出支架的可能性;深低温保存主动脉基质中气道再生机制的研究;开发使用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的临床应用,以评估这种方法在特定适应证(如终末期气管疾病、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和中央型肺瘤)的收益风险平衡。MichaelLanuti教授展示了人工生物气管替代物在气管外科的应用,他表示,相比于环周修复,气管-支气管生物假体在局部修复中效果更佳;同种异体主动脉移植物为气管替代提供了可能,但仍有不足,并且需要长期的支架支撑;包括3D打印在内的组织工程学气道仍处于实验阶段,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图19)
图19.EmmanuelMartinod教授(上)和MichaelLanuti教授(下)
9月21日
01
第一节:食管癌
图20.本节主持,从左至右分别为:陈和忠教授、陈克能教授、RobertShen教授
上海医院的李志刚教授分享了伴多站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策略及疗效,他指出,多站淋巴结转移患者近期无复发生存率低于单站转移患者;对于多站转移患者,更多的淋巴结转移仍是较差预后因素;在他们团队的研究中,放射野外转移淋巴结(3型淋巴结)的存在并不影响短期生存率,但他们认为这是由于随访较短以及病例数较少。医院的谭黎杰教授讲述了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新铺助放化疗或新铺助化疗后行微创食管切除的安全性,他表示新辅助放化疗/新铺助化疗是否増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依然有争议;微创外科技术或可改善围术期结果;新辅助放化疗/新辅助化疗后行微创食管切除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值得期待;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的最佳多学科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确定。(图21)
图21.李志刚教授(上)和谭黎杰教授(下)
RobertShen教授回顾分析相关研究,展示了挽救性食管切除术在放化疗后复发或持续性食管癌中的应用,他表示,挽救性食管切术后发生更多的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心肺功能并发症;前期大剂量放射治疗可预测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并发症与术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若想挽救性手术有生存优势,R0切除是前提。医院的相加庆教授代表陈海泉教授进行了“来自食管癌临床研究中的相互抵触结果”的演讲,他表示,经膈肌裂孔与经胸食管切除手术相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无统计学差异,然而,扩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对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具有潜在获益。(图22)
图22.RobertShen教授(上)和相加庆教授(下)
02
第二节:食管外科手术
图23.本节主持,JariRasanen教授(左)和孙益峰教授(右)
上海市交通大医院的李鹤成教授介绍了IvorLewis在食管外科的应用,分析了证明机器人食管手术可行性的文献研究,医院机器人食管手术的经验、数据和研究。JariRasanen教授带来“胃-食管交界部(EGJ)食管癌的手术入路选择”的演讲,他为SiewertI、II、III型总结了最佳外科治疗术式和入路选择,指出微创手术入路是专家的有效选择。STS的AndrewChang教授分析了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抗反流手术治疗现状,他总结出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西方国家较多见,目前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有所增高;胃底折叠术是治疗GERD相关的非肿瘤性并发症的金标准;可考虑替代方案,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