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痛了……这样活,生不如死。”
84岁的陈爷爷躺医院北区ICU里,喉咙里插了管,不便说话。他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在一张A4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字。十多分钟后,纸上有了这几行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
今年7月8日,是陈爷爷入院第三天。三天前,因“吸入性肺炎,二型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等症,陈爷爷被送医院北区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插管、输血、肌无力……举手投足,皆是折磨。陈爷爷一度想过放弃治疗,所幸,纸笔为媒,让他和医护之间展开了一次次特殊的“对话”。
ICU28天,纸条46张。每一张,都记录了陈爷爷何以从“死”到“生”。8月4日,病情好转,陈爷爷离开ICU,转到呼吸内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吃饭时突发昏迷
医院ICU
“昨晚输液,我受了大痛。”入院之初,陈爷爷写下的这句话,让儿子陈某东猝不及防,“什么大痛?”他问父亲。
“输液很痛。”陈爷爷写,“输液”两个字,写得很大。
护士看在眼里,解释道,“因为输了钾。”
“我们都知道输钾很疼,”陈某东坦言,“其实父亲有几次都坚持不住了。”
在陈某东的记忆中,耄耋之年,父亲身体不错。每天早晨7时许,他起床、看报,拧开收音机,听听邓丽君。午后,携枚小桶、提柄大笔,去成华公园习“水大字”,日日如此。
去年早春,他忽感眼皮乏力。一查,是“重症肌无力的最初症状。今年7月6日,陈爷爷在家中进餐时突发昏迷,被送医院。
紧急治疗后,翌日,陈爷爷神志恢复清醒,但无法言语。从这一天起,笔和纸,成了他和医护人员交流的工具。
↑陈爷爷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因为他口腔里插了管,没办法发出声音。”陈某东则表示,“而且老爷子从小就能写一手好书法。这两方面的因素,是父亲用手写的方式来和医生护士进行沟通(的原因)。”
一度想放弃
医院治疗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病情很重,情绪也不好。”该院北区ICU护士长杨丽称,“他说给他吃一点安眠药,让他这样就过去了。”
医生建议做气管切开术,陈爷爷拒绝了。“他当时写了很多,说他不愿做气管切开术。来来回回可能快两周,一直说不做。”
↑陈爷爷因病痛折磨曾有放弃的念头
医护凑钱买来收音机
歌声抚慰老人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病房里,回荡着邓丽君的歌声。歌声是从一台小巧的收音机里传来的。聊起这台收音机,护士长杨丽滔滔不绝——
7月16日早上7点40分,陈爷爷窝在病床上,面容苍白,眉头紧锁,他有些吃力地抬抬手,示意杨丽过去。
杨丽递过写字板。十多分钟后,她凝视着眼前的白纸黑字,沮丧袭上心头,“……医生好,我是12床病人,医院已十天。感谢医护人员尽心抢救……肌无力现在没有特效药……我要求出院,用中药调理……”
杨丽告诉记者,“病人确实很难受,管子在他的嘴巴里面不舒服。但努力那么久,爷爷其实也在慢慢恢复,回去的话,肯定没有康复的可能。”
杨丽对陈爷爷说,“你现在好一些了,你看现在你写字,都写得有力气一些。”
“要求出院”四个字,让不少医护人员难以释怀。
离开病房,杨丽思绪难平。“因为他躺着,一个人清醒地面对那些东西,又没有任何娱乐,会觉得孤单又恐惧,我就想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
思来想去,她打开网站,买了一台收音机,“标准是可以听新闻、听音乐。第二天就到了。65元,我们科室凑的钱。”
翌日,陈爷爷的病房,回荡起了邓丽君的歌声。
陈丽说,“老年人可能就喜欢这些。他挺意外、挺高兴,竖了个大拇指,一直在比手势感谢我们。”
↑医护人员凑钱给爷爷买了收音机
这天,陈爷爷在纸上写得格外多:“早点吃过(了)吗……我家里什么音箱都有。家里(有)2台(收音机)……(我曾在)成都老年大学书法比赛(中)得优胜奖……”
↑陈爷爷开始写一些自己的事
终于拔掉插管
28天后老人转出ICU
渐渐地,纸条上的内容不再囿于痛苦。
“坚持,一天比一天好。感谢医生,早日康复,早日出院。”
“今天至现在都解未(未解)小便……但我相信医生。”
……
陈爷爷的身体在慢慢康复。
7月28日,他终于拔掉了嘴里的气管插管。
经过28天的治疗,8月4日,陈爷爷恢复良好,转出了重症监护室。
“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想看到的。”杨丽说,“给了我非常大的职业认同感,非常欣慰,也鼓舞了那些年轻的医生护士,让他们更有信心从事医学行业。”
陈爷爷离开重症监护室的时候,路过一片触手可及的蓝,那是窗外成都的天空。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马天帅彭莉受访者供图成都发布编辑语伞扫码进群,资讯天天有↓↓点赞,陈爷爷早日康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