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房60%以上是脑血管病病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承受的各方面压力的逐渐增大,脑血管病人呈现年轻化趋势,而脑血管病后心理障碍在中老年人也显得尤为突出。
一名43岁男性患者走进我门诊时,头晕,右侧肢体麻木,做过头部CT考虑急性脑梗死,建议住院,他内心接受不了,觉得自己很年轻,不可能得脑血管病。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怎么可能得脑梗死,那应该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啊!”最后做了头磁共振,我给他出示了急性梗死灶,他仍旧徘徊了好长时间,经家人劝说才住院治疗。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病人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患者脑梗死治疗的难度不大,但病人能不能克服心理障碍,会不会留下生活阴影是治疗的最大难题。住院后我给他治疗的同时,会找机会和他谈心,逐渐让他接受现实,同时也告知他只要早预防早治疗,愈后会好的,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病人出院了,情绪好了很多,一再对我表示感谢。
另一位是名56岁的女性患者,平时在家非常勤劳,但没有注意高血压的控制,左侧肢体瘫痪,她医院,而是选择在诊所输液,病情持续进展,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到医院时已经完全瘫痪,她很后悔,非常焦虑,接触到她时,她表达的都是“一辈子没做坏事,为什么别人没得,而我偏偏得上这病”“得了这病,什么时候能好,以后都是家人的负担”“为什么没早来,耽误了病”,这些念头缠绕在她的脑海中,让她每时每刻都在懊悔中度过。我判断病人存在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情绪,而这些情绪对她的病情恢复不利。查房时我会驻足于她的床前多聊一会,告诉她先接受当下这个事实,也许内心的痛苦会小点,并告诉她再冒出这些念头时的一些解决办法。过了几天后,她每次见了我都会露出感激的眼神,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内心也不自觉的生出喜悦之情。
还有一名64岁男性病人,曾是一名公务员,脑梗死后重度抑郁伴焦虑,曾几度不想活,阵发性烦躁,家人非常着急。经人介绍找到我为他看病。抑郁的患者不爱说话,更难沟通。针对他的情况,我在给他调药的同时,给他介绍了音乐静坐,深呼吸调节法等几种方法,并激发他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热爱生活的习惯。大约一周后病人感觉明显稳定了很多。
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是病人很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但因为人们对心理疾病很忌讳,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有心理障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隐瞒了病情,忽视了心理疾患。这就需要医生用心观察,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早干预早治疗。不止是我们神经内科的病人,只要是病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心理上的变化。我们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治病,还要医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韩苗苗神经病学博士)
韩苗苗神经病学博士
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山东省卒中管理和认知障碍分会委员、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年意大利萨萨里大学神经内科访问学者。在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主要研究方向是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擅长头痛,头晕,脑血管疾病,癫痫,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常见疾病的诊治。荣获“淄博市优秀第一村医及科技兴院十大杰出人才等”称号。
温馨提示
若有疫区或境外居住、接触史或与确诊病人密切接触史者、发热病人,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位于门诊楼西门北侧自行车棚平房处。
乘车路线:市内公交:2、51、58、76、89、96、、、、、、、、、路医院(原市八院)下车即到(从火车站往北米路东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