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病例提供者:医院麻醉科张东医生
20级专硕陶明姝徐医附院麻醉科
病例资料
患者女,67岁,62kg,cm。
主诉:咀嚼无力,夜间憋气2个月,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咀嚼无力,夜间平卧偶有憋醒,未予重视;近2周逐渐感觉咀嚼无力加重,夜间憋醒频率增加,活动后气喘,遂就诊于我院呼吸科。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外伤史、疫区居住史。
胸部CT显示双肺纹理增粗,纵隔有3cm×4cm占位,考虑胸腺瘤,拟择期手术治疗。
病情:
患者意识清醒,言语对答正确,认知功能正常。体温(T)36.6℃,脉搏(P)72bmp,呼吸(R)23bmp,血压(BP)/72mmHg,血氧饱和度(SpO2)95%(未吸氧),动脉氧分压(PaO2)67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0mmHg。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区节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腹软无抵抗,肠鸣音正常。脊柱活动未见异常。
四肢感觉功能正常,双眼睑下垂,伸舌居中,咀嚼无力,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正常,上肢肌力3~5级,下肢肌力4级。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
检查结果:
多学科会诊----决定延期手术:
呼吸科:患者咳嗽无力、吞咽困难,应避免劳累性活动,并加强呼吸道及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术后肺不张和误吸。
麻醉科:患者病情处于进展期,待趋于稳定后进行手术,避免术后脱机困难。
神经内科:完善肌电图检查,新斯的明试验,测定血清抗体,考虑口服新斯的明治疗,避免术后发生肌无力风险大,建议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病情转归:
麻醉过程
麻醉方法
麻醉方式:左侧双腔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诱导:依托咪酯0.3mg/kg、瑞芬太尼1μg/kg、顺阿曲库铵0.5mg/kg。
麻醉维持:丙泊酚+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
麻醉苏醒:待患者清醒,四肢肌力恢复后静脉给予新斯的明0.07mg/kg,呼吸道保护性反射完全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
镇痛:术前静注氟比洛芬酯+术毕行切口局部浸润+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泵。
麻醉过程
知识要点
定义: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起的骨骼肌收缩无力为主要症状。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两个年龄高峰为20-40岁和40-60岁,前者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后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症状:
分型:
I型:单纯眼肌型,局限于单纯的眼肌麻痹。
IIa型:轻度全身肌无力,有颅神经(眼外肌),肢体和躯干肌无力,但不影响呼吸肌,无明显延髓肌症状,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IIb型:有明显的脸下垂、复视、构音和吞咽困难及颈肌、四肢肌无力,抗胆碱酯酶药物常不敏感,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较高。
III型:急性进展型,常突然发病,数周-数月内迅速进展,早期累及呼吸肌和延髓肌。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差,极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很高。常伴发胸腺瘤。
IV型:晚发型全身无力。通常为I、IIa型经过数年加重,成为IV型,通常伴有严重的延髓肌症状。抗胆碱脂酶药物反应差。
V型:肌肉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出现肌肉萎缩,罕见。
治疗:
1.急性期治疗:人工通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药物治疗:a.胆碱酯酶抑制剂
b.免疫抑制剂
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4.血浆置换
5.手术治疗
6.胸腺放射治疗
麻醉总结
术前评估:
1.疾病分型、严重程度、目前治疗及效果,是否发生过肌无力危象及诱因。
2.溴吡斯的明、泼尼松、环孢素的每日用量询问有无副作用。
3.是否伴有胸腺瘤,以及肿瘤大小、位置、是否压迫气管。
4.是否伴发甲减、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