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疾病常识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当时称之为“消渴”病。在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说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比英国发现糖尿病早几百年。对于糖尿病并发症历代医家都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中说“其病多发痈疽”。《河间六书》中说:消渴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宋代以后又把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有极其丰富的经验。

中国古代限于历史条件,以症辨证,出现多饮、多尿即谓之“消渴”。从现代医学的化验来看,多饮、多尿并不都是糖尿病,如甲亢、尿崩症虽然都有多饮、多尿,但血糖、尿糖正常,不能称为糖尿病。但不出现多饮、多尿而血糖、尿糖均高,也称之为糖尿病。因此不能把消渴病与糖尿病划等号,诊断糖尿病要依据化验来定。

从现代医学来看,糖尿病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病。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依赖胰岛素型糖尿病(又称为青少年发病型,也称Ⅰ型糖尿病)。二、非依赖胰岛素型糖尿病(又称成年发病型也称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依据近年的研究,大致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学论。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尤其在成年发病型中,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青少年发病型中约有半数有家族史。2、病毒感染学论。某些青少年型糖尿病在发病前,先有过某些病毒感染,包括腮腺炎、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3、自身免疫学说。.由于某些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使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现已用荧光免疫技术,青少年型糖尿病人血中测出了胰岛细胞抗体(ICA),属于IgG。而且发现一部分青少年型糖尿病人可同时患有其他和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如伴有慢性甲状腺炎、甲亢、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据推测,青少年型糖尿病人可能在遗传的基础上,由于自身免疫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而引起胰岛损害。成年型糖尿病多数可能是由于过度肥胖,使肌肉、脂肪等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减少或敏感度下降,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因此即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很高,还是患有糖尿病。4、升血糖素过多学说,此学说目前证据还不够充分。总之糖尿病还不能以某个学说能说清楚,国际间仍在研究病因的问题。现在全世界对糖尿病人生命最大的威胁是血管心血管病并发症,因此都在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防治问题。

我国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较早。《内经》中就有记载,称之为“消渴”或“消瘅”。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病都有论述。关于消渴病的病因在《素问》中说:“此人必数食甘类而多肥也。肥者令人肉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有认为嗜酒可致消渴,如《千金方》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有认为精神因素诱发消渴,如《河间六书》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也有认为房室不节,精虚肾燥,发为消渴。如《诸病源候论》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者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致水液,故随饮小便”。

根据我的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病因素是综合的。尤其是嗜酒、善食膏腴和精神过度紧张三者综合而发病者较多。中医认为积热伤阴、阴虚火炎,耗损肺、脾(胃)、肾诸脏。热伤肺阴,则津液干枯,不能敷布,故多饮而烦渴不止,谓之上消;热伤胃阴,则胃火炽盛而善饥多食,肥肉消瘦,谓之中消;热伤肾阴则肾阴不足,精气亏虚,固摄无权,精微不藏多尿而频,或尿膏脂,或发甜,谓之下消。

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谓之三多;体重减轻、消瘦谓之一少。“三多一少”多见于糖尿病初发之病人。近来临床所见Ⅱ型糖尿病人并不多饮但口干,食欲不振但有饥饿感,夜尿频频,腰腿酸软无力,常感乏力多汗。有这类症状的人即应检查血糖、尿糖,以便确诊。素有血压高、心病冠心病的病人要注意检查血糖、尿糖,以免漏诊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要辨证证分型,我多年临床观察,糖尿病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分述如下:

1、气阴两虚型。症见多饮、多食、多尿,全身乏力,消瘦,易感冒,腰腿酸软无力,也有的病人口干而不多饮,有饥饿感而食欲不振,夜尿频频,但舌质淡暗,乏力显著,脉象沉细均属气阴两虚型。此型在Ⅱ型糖尿病人中最为多见,治法用益气养阴法。我自拟处方称为降糖基本方:生黄芪、生地(大便溏者用熟地)、苍术、玄参、葛根、丹参。

方义:生黄芪益气、固表,治疗乏力、多汗,增强体力;生地益肾滋阴、生津润燥,但生地重用30克可使人腹泻便溏,凡大便平时不干或溏便者应用熟地;苍术性燥有敛脾精、降血糖作用,配伍玄参可制苍术之燥又降血糖;葛根生津,有活血作用;丹参清血热、活血瘀作用。我在临床观察,用血液流变学测试,糖尿病人都有血瘀现象,所以用葛根配丹参,对于气阴两虚型的以此方为基本方,根据症状要随症加味。

多饮加花粉、乌梅;燥热加黄芩、黄连;多汗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生牡蛎;善饥、多食加玉竹并重用生熟地;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黄连、茯苓、白术;瘙痒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下身搔痒加知母、黄柏;失眠加枣仁、五味子、女贞子、首乌藤首乌藤;入睡难加夏枯草、半夏、百合;腰酸痛腰酸痛加川断、杜仲、枸杞子枸杞子、桑寄生;夜尿多加枸杞子、川断、益智仁;腿凉加桂枝;腿麻加鸡血藤、豨莶草;腿痛加灵仙、狗肾;腿抽筋加木瓜、伸筋草;心悸加党参、麦冬、五味子、柏子仁;胸前痛加菖蒲、郁金;后背痛加羌独活;牙龈肿痛加柴胡、龙胆草。

2、阴虚火旺型。症见口干、思饮、有饥饿感、心烦、睡眠多梦、大便结、舌红绛、脉弦数。常用一贯煎加黄芩、黄连为主方治之,处方: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黄芩、黄连。

方义:一贯煎滋阴补肝肾,黄芩、黄连清肺胃之火。

3、燥热入血型。症见三多症状或口干而饮水不多,自感燥热殊甚,身痒,牙龈肿痛。本类型之特点是疖肿频生,尤以颈部及后背为甚,唇红、舌绛、脉数。当以清热养血为治。方用《万病回春》之温清饮为主方治之,处方: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若感染严重或化脓者可加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紫地丁、桔梗等药。

方义:清肺胃肾之火,养血清血为治。.

4、血瘀型。症见口干渴、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腹静脉青紫,身有刺痛或胸腹内某处疼痛不移,这些都属血瘀症状。自拟降糖活血方如下: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可加桃仁、红花、鸡血藤等.,本类型病人常有气阴两虚症状,因此常合并基本方治之。

方义:广木香行气,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等均为活血化瘀之药。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用木香。

5、阴阳两虚型。症见腰膝寒冷,口干而不思饮,男子阳痿,舌质暗、脉沉弦。本类型病人均为晚期糖尿病肾病,常兼有眼病,甚至失明,或见浮肿。此类病人极为难治,常用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为主方。眼病视力减退或眼底出血可加川芎、白芷、菊花、青葙子、大小蓟、谷精草、木贼草、草决明等,眼底出血不止可加三七粉。

方义:桂附为补阳之品,六味丸为滋肾阴之用,二者合用则阴阳均补。

我观察糖尿病十数年之久,采用中医辨证方法,糖尿病不外上述五种类型,要灵活运用随症加药。至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颇为常见,我仍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加些降压、强心药治之。

如果没有糖尿病,人体将会糖中毒

西医是根据验血报告来诊断糖尿病的,一看数值,告诉你血糖值太高了。血糖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东西。其实“血糖”原本是胃里的养分,在被小肠吸收之前,这些养分都可以被叫作血糖,由脾脏(包括西医说的胰腺),把这些养分进行运化,用来造血,不妨说,血糖就是人身体造血的原材料。

也就是说,血糖其实原本是人体的营养物质。

七八十年代,那时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是泡杯糖水招待客人的。那时伙食差,营养不良的人很多,有人头晕面色白了,赶紧喝一杯白糖水或红糖水,一下就缓过神来。只是,当营养过剩,当血糖过多,超出了人体的运化能力,就离灾难一步之遥了。人体是聪明的,当体内淤积中多余的糖分,人体就用让肌体或内脏燥热的方式来消耗多余的糖分。而燥热又必然会伤津。伤津又必然会口渴,也就是消渴,便是所谓的糖尿病。于是,我们可以理解成,糖尿病其实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自我求救的一种方式。类似于外感病用高烧发热的形式去对抗排除表邪。

为什么三十年前少有糖尿病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近些年的“流行病”,而这背后隐含的是糖尿病的治病机理。

我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在外玩,被家人喊回家吃饭之前,基本能猜出饭菜是什么。基本就是白豆腐、豆腐干、鸡蛋、随季的瓜蔬这几样轮流转,偶尔一顿肉。我是南方人,估计那时的北方家庭的伙食更有规律:白面为主,外加粗粮,冬天大概家家都是白菜土豆。而如今,你在靠近饭桌之前,恐怕很难猜出吃的是什么。反倒是鱼、肉、鸡,经常成为饭席上没有悬念的必备。此外,从前我们开饭的时间几乎是每顿固定的。不像现在的都市生活,一不留神晚餐变成了夜宵,饥一餐饱一餐。有病人可能会说,我没有吃大鱼大肉啊,怎么也会有糖尿病。其实,不光是荤腥,任何糖分,如果超出了人体在某一个时刻的消化能力,即为过剩。

我们常有这样一种体验,曾经挺能喝酒,如果一段时间不喝,酒精的“消化”功能就会降低,也就是没从前能喝了。人体对于其他各类的食物的接纳也是一样。比如吃到久违的老家五谷食物,我们会放开肚子一顿猛吃。五谷是好东西,但我们可能很少想到,长时间没吃这类食物了,人体对它们是否还有当初的消化能力?所以,不规则的纳食,很容易引发人体运化功能的紊乱。当人体无力运化,再好的东西,再好的营养就形成了一种负担。

糖尿病人一定糖分过剩吗?

按医院通常的诊断,认定了血液中的糖分偏高,就一定能得出人体糖分偏高的结论吗?在传统中医看来,糖尿病也分实证和虚证,对于虚证来说,血糖值偏高并不等同于人体营养过剩,就好比厥阴戴阳证,脸通红的,是真的气血足吗?很可能其实他(她)的脚是冰冷的,这是所谓的真寒假热。

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如果血液中的糖分含量偏高的话,那么这些多余的糖分从何而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人体的糖分总共只有那么多。不可能凭空冒出吧?当然由于饮食过度,不正常大量摄入糖分的情况,有,但不是全部。那有没有可能是原本应该存在于其他肌体组织的糖分,来到了血液中,被简单地认为是“多余”呢?那如是这种情况,再进行降糖治疗和饮食控制,是否合理?在中医看来,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降不降糖,节不节食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平衡问题。人体所有的问题,无非是失衡。

中医怎么对付糖尿病

糖尿病的特征有消渴、食多、尿多等等。轻症者一般不容易感觉异常,只有时轻微疲劳,或多尿烦渴。严重点则多消瘦,疲乏,口渴,夜间常欲饮水。重症有可能突陷于昏睡。在呕吐、头痛不安、胃痛等症状之后,进入昏睡状态。有的人昏睡过去就没再醒来。医院通常的治疗方式是运用胰岛素降糖。胰岛素降糖的实质是什么,是把糖分沉淀在人体下部,因而不少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出现了下肢麻木,最后有人甚至需要截肢。按内经的说法是:

“糖尿病是枯伤耗损,肺热津枯,胃燥津伤、脾阴虚耗、肾阴耗损”。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多因恣食肥甘,蕴为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化火,或肾虚精亏,均可导致消渴发生。所以说,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果迁延日久,阴阳俱虚,会导致变证百出,如西医的病名:胃炎、胃扩张、肾炎、膀胱炎、荨麻疹、神经炎等等。经方中医怎么对付糖尿病呢?

刚才说到过,糖尿病其实是人体自我求救的功能,用燥热和消渴的方式来消耗多余的糖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只要顺应人体去办事就行了——如果是实证,就帮助人体消耗掉多余的糖分。最自然的办法是两个:

一是减少糖分的继续增加,也就是控制饮食;

二是增加运动量,消耗多余的养分。

如果是虚证,我们就设法进行调节,进行平衡,甚至还要补虚。

糖尿病的中药治疗

糖尿病在初期,实证比较多。

我们常用到像白虎加人参汤这类治阳明实证的方剂。

稍久一点,病人大都主诉容易疲劳,所以病期较长的糖尿病,一般可按虚证来处理。中药虽然没有专门降糖的药物,但我们常用来组方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大都具有补性、润性、升性的特点。这与糖尿病的燥性特征是对应的。所以,比如地黄、人参、山药、知母、麦冬、葛根等等这些补性、润性的药物,如果“随证治之”,对糖尿病都有一定疗效。

医院诊治糖尿病,检查似乎并没有验水这一项。而对于糖尿病来说,水因素,不可忽略。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口渴症状。为什么会口渴?体内津液匮乏啊。所以像我们一些治糖尿病的常用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等,目的都是一致的:补充津液。

对于属于热证、燥证即表现为大渴引饮的糖尿病,白虎汤加人参是首选。不过,毕竟石膏湿寒泻性药,不宜长期使用此方。我们常在使用一段时间白虎加人参汤后,根据具体症状换方麦门冬汤、或炙甘草汤,或者八味肾气丸。八味肾气丸,此方为有名的消渴古方,对于下肢无力、腰痛、夜间口渴、精力减退以及畏冷等症状较适用。需要注意的是,八味丸非现今药店里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此金匮肾气丸为济生方,加有车前子、牛膝等下行通利之味,适用证已有所改变。麦门冬汤,用于虚热型糖尿病,或者在白虎加人参汤后血糖值得到一定程度下降,口渴有所减轻时,有时会有良效。对于营养过剩型的糖尿病病人,平常体质佳良,周身有力,无疲倦感,减轻体重通常会有助于对糖尿病症状的改善。有时会有用到大柴胡汤等泻下剂的机会。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
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jbcs/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