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疾病危害

重症肌无力治疗的新靶点补体系统

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81101/6616720.html

重症肌无力(MG)约10-15%的患者是难治性MG。80-90%的患者为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AChR抗体阳性MG病理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补体激活,补体级联反应的作用已在患者和MG动物模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证实。神经肌肉接头(NMJ)的补体激活导致突触后膜的局部溶解、特征性褶皱的破坏和AChR的减少。鉴于补体系统作为一个激活级联,有许多潜在的靶点可以考虑治疗干预。补体系统作为一个全新的“靶点家族”,国际性的研发进展进行的如火如荼。

补体活化三条途径

1.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或者通过糖类识别激活的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备

解素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最终形成攻膜复合物(MAC);

3.凝集素反应/MBL途径(lectinpathway):通过结合甘露聚糖的凝集素(MBL)与病原表面上的甘露糖残基结合激活的凝集素途径。

这三种途径通过在细胞表面上形成相似的C3和C5转化酶导致产生补体激活,从而导致急性炎症介质(C3a和C5a)释放和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形成。

图片来源于

ComplementInhibitionfortheTreatmentofMyastheniaGravis[1].

补体抑制剂治疗MG现状

1.Soliris(Eculizumab,依库珠单抗)

是瑞士Alexion制药公司研发重组的人IgG单克隆抗体,一种针对C5的补体抑制剂。Soliris主要功能是与补体C5结合,阻碍C5转化酶对C5的裂解。由于C5转化酶之后的补体活化过程为各补体活化途经的共同通路,因此,依库珠单抗可抑制3种途经的补体活化过程及其终末产物生成,阻止细胞溶解。Soliris之前已经应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和非典型溶血尿毒症综合征(aHUS)等罕见病的治疗。

年10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Soliris用于AChR+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成年患者的治疗。Soliris在欧盟EU被批准用于难治性AChR+gMG,在日本被批准用于IVIg/PE无效的AChR+gMG患者[2]。

2.Ravulizumab(Ultomiris)

是Alexion制药继该公司的重磅PNH药Soliris之后的第二代产品。Soliris和Ultomiris同为人源化抗补体C5单克隆抗体。Ultomiris的设计让它具有比Soliris更长的半衰期,患者只需每8周接受一次治疗,就可以控制溶血的发生。鉴于在其他补体介导疾病中取得的令人鼓舞的结果,Alexion制药开始了一项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以评估ravulizumab在成年gMG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CT)[3]。该试验于年开始,目前正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进行。主要疗效终点是26周MG-ADL较基线水平的变化。预计不久将在美国,欧盟和日本递交监管申请,进一步扩展它的适应症范围。

3.Zillucoplan

是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RaPharmaceuticals(RaPharma)开发的新型大环肽类C5补体抑制剂。年9月,Zilucoplan获FDA治疗gMG孤儿药资格认定。该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大环肽,与补体C5结合后,可抑制其分裂成C5a和C5b的过程,从而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Zilucoplan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方便简洁、疗效较高的皮下治疗方案。

Zillucoplan在一项针对44例AChR+gMG患者的II期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NCT)对中重度AChR-Ab阳性gMG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

补体抑制剂的安全性

在PNH和aHUS试验中观察到,常见的不良事件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头痛。更重要的是,C5的抑制增加了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的风险。因此,使用抗c5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必须同时接种四价疫苗和b血清型疫苗。必须正确告知患者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和症状,并应始终随身携带信息安全卡,以便在必要时出示。疫苗接种至少应在c5抑制剂初始剂量前14天进行。如果不可能,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

补体抑制剂治疗的前景如何?

随着药理学创新的迅速发展,大量已进行并仍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证明,区分“全局免疫抑制”和“特异性免疫抑制”是可能的。补体抑制剂作为特异的免疫抑制剂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作用机制。补体抑制是治疗创新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特异性,而C5抑制剂尤其与MG相关,通过选择性阻断抗AChR抗体的作用机制,从而实现精准医学治疗。

专家名片:

林青: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学组委员;

厦门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组委;

厦门市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神经免疫性疾病,在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及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jbwh/13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