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唱响新时代颂歌!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团结凝聚拼搏、砥砺奋进的强大巾帼力量,年9月29日,全国妇联表彰了一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女性(集体)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
医院
常健
常健,护理学博士、MBA,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医院护理部(南)主任,主要从事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年赴澳大利亚凯瑟琳大学学习,获护理学硕士学位;年在海军军医大学继续深造,获护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疗照护分会常委、中国运筹学会医疗运作管理分会第一届理事会青年理事、上海市护理学会护理人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近17年来,她先后在普外科、心内科、血液科、SICU、CCU、眼科等病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与管理经验。
精准护理,创新老年患者护理模式
参加工作后,常健同志的专科方向逐步确定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尤其专注于老年重症患者的谵妄护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等领域。针对大多行动不便、自理能力受限的老年患者,她探索性地构建了老年患者护理安全模式,尤其注重患者安全护理及心理支持,本着精准护理的理念,为众多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她较早引入国际通用的老年重症患者意识评估工具,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来评估机械通气患者的神志情况,及早发现高危患者,并预防性进行沟通解释,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她还曾护理晚期重症肌无力患者,该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然而在常健及其团队的精心护理下,这位患者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社交活动,甚至能在专业陪护下外出观看热映的电影。在眼科中心工作时,她经常护理超过百岁的眼科手术患者。这些患者手术前后,经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眼药水,并且每种眼药水的使用频次及时间各不相同,老人很难记忆。常健就地取材,用中医针灸耳穴的耳钉贴在眼药水瓶身上,用耳钉贴的数量表示该眼药水每日要求使用的次数,还为眼科视力障碍的老年患者设计制作了专用的“防走失手环”。
通过在临床一线的持续探索与努力实践,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宗旨,常健同志总结十几年期间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药物护理、患者安全、生活照护等诸多方面的护理经验,构建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及标准路径,全面保障老年患者在医疗机构内的诊疗及护理安全。该成果获得了第五届上海市护理工作改进成果奖、临床护理改革与创新能力提高培训项目成果优秀奖等荣誉。目前,常健同志作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医疗照护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上海市老年护理管理质控中心成员,全身心投入到老年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相关工作中,医院的护理管理模式与工作特色融合到区域老年护理工作中,以期让更多的老人可以获得高品质的照护服务。
最美逆行,带领团队征战“雷神山”
“疫情就是命令,与国家共命运,与患者同呼吸,是医者的使命”。当集结号吹响时,常健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了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跟随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武汉,医院,并一肩挑起了医疗队护理团队护士长的重任,同时担任了中共上海医院临时委员会感染三科一病区党总支书记。
作为护理团队的管理者,医院后,按照整建制建立团队的要求,迅速带领团队快速投入到病区开办的筹备工作,包括基建验收、物资清领、区域划分、设备调试、建章立制、人员安排、防护培训等诸多工作。90位来自不同专科的护理人员,经过密集高效的培训,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医者仁心,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并成功运用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新冠肺炎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高钾血症患者,医院的新一批上海医疗队在接管ICU病区后开展的首例床边CRRT治疗。常健同志深知,每一位医疗队员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家人,保障队员的健康和平安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她带领团队全面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严格的院感防护、全面的质量监控等,在雷神山的48天,市一医疗队实现了“医疗队员零感染,病区环境零污染”,还申报了咽拭子采样防护屏和多功能防护罩等院感相关专利2项。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中共上海医院临时委员会感染三科一病区党总支书记,她带领着支部成员始终站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最前沿,发挥堡垒战斗和先锋模范的作用。队员们在前线夜以继日的奋斗着,更被周围党员先锋模范鼓舞着、激励着、感染者,从内心深处想要向党组织靠拢,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医院工作期间,市一医疗队有60余位同志提交了入党申请书,12位同志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市一第三批医疗队被授予上海市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管理当先,努力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作为一个优秀的护理管理者,必须做好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及团队建设,让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得到充分的磨炼与发展。常健同志采用“分层级、跨专业”的培养方式,积极营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成长氛围。
她基于学历、职称、能级、个性特点、学习习惯、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等,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锻炼;与此同时,她还积极与临床医疗专家合作,医护联合培养,推行“医疗+护理”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兼具临床、科研、教学能力的专科高级实践护士及护理专家,在伤口、静疗、疼痛、康复、营养、慢性病、母婴保健、腹膜透析等诸多领域为病人提供高水平的专科护理服务。
除了培养高素质的专科护理人员以外,常健承担了南部院区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安全培训工作,以及云南、贵州、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进修带教工作;还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和南通医学院护理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将PBL等教学方法运用于护理人员培训中,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PBL英语教学案例二等奖。
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临床护理科研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健同志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她擅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科研课题,又能以科研的态度和方法解决临床护理难题。她曾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局级课题5项,主编或参编著作5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论文3篇,获得专利2项。年常健分别入选上海青年护理人才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和上海交通大学护理高原学科建设百人计划,年入选上海市青年护理人才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培训项目。她还先后在华东六省一市综合性护理学术交流会、中国运筹学会医疗运作管理分会学术会议、中非日间手术论坛等学术会议上就其研究成果进行大会交流,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左英护理奖、医院发展中心医联优秀专管员、上海市护理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护理论文交流二等奖、第五届上海市护理工作改进成果奖、第一届临床护理改革与创新能力项目成果优秀奖、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护理器具创新三等奖等荣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