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医家有关类似重症肌无力的论述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有关痿证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有关治疗原则。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不同名称,并加以分析:“有失所忘、所救不得”(痿躄);“悲哀太甚”(脉痿);“思想不遂,煮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肉痿);“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骨痿)。在治疗上提出“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同时认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丹溪心法·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说:“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邪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主一身之肌肉,为胃消行水谷之气,以养身体四肢。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而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气机缓纵,故令身体手足不随也。”《景岳全书·痿证》在治疗上又认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医林改错·瘫痿论》认为“两腿瘫痿”与痹证不同。“痿证是两腿瘫痪不动,始终无疼痛之苦”,是气虚不能周流于下,当用益气之药。
(二)王世龙主任对重症肌无力的病机认识
1.中气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运行气血,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
2.胃阴不足久病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导致胃阴耗伤,阴液不足,无以濡养肌肉筋脉而致痿。
3.肝肾亏虚气血两虚素体肾虚,禀赋不足,或因房色太过,乘醉入房,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罢极本伤,阴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濡养而产生痿证。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
1.中气不足主证:眼睑下垂,早轻晚重,常伴有复视,最后眼球肌可完全固定,谈话时间较长后声音低哑,构音不清,并带鼻音,吞咽困难,咀嚼困难,四肢无力,抬头无力。兼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腹胀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佐以补肾。方用:生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12g,当归12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补骨脂10g,黄精10g,淮山药12g,紫河车10g,淫羊藿10g,大枣10g。水煎服,1日1剂。加减:眼球固定复视时,加枸杞子、谷精草、沙苑子、阿胶、菟丝子养血明目。
2.胃阴不足主证: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咀嚼无力,胸闷气短,饮水发呛,肢软无力,下肢较重。兼证:口燥咽干,心烦纳呆。舌红少苔或有薄黄苔,脉细数。治宜益胃养阴。方用玉女煎加味:生石膏30g,生地30g,麦门冬12g,知母10g,牛膝15g,沙参12g,太子参15g,白术12g,玉竹30g,百合30g,大枣10g,生甘草10g。水煎服。下肢无力可加炒杜仲、木瓜;饮水发呛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3.肝肾亏损、气血两虚主证:两睑下垂,视物成双,朝轻暮重,甚至眼球固定,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发音不清,抬头无力,呼吸困难。兼证:腰酸耳鸣,少寐多梦,目干而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治宜滋肾养肝、益气养血。方用杞菊地黄丸合八珍汤加减:枸杞子12g,菊花12g,熟地30g,山萸肉12g,牡丹皮12g,茯苓30g,淮山药12g,党参20g,炒白术12g,当归12g,阿胶10g,女贞子12g,炒杜仲12g,生黄芪30g。水煎服,1日1剂。视物成双、眼球固定加菟丝子、谷精草、沙苑子;呼吸困难加人参;睡眠差加五味子、远志;偏肾阳虚者可用肾气丸加减。
《王世龙主任治疗重症肌无力63例》脾气虚弱证(型),治宜补中益气健脾,方用五龙荣肌汤加山药、茯苓、灵芝、白扁豆、薏苡仁等。(五龙荣肌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大枣、生姜。)脾肾气阴两虚证(型),治宜益气滋阴,方用左归丸加首乌、黄精、五味子、麦冬、阿胶、紫河车等。(左归丸:党参、黄芪、生地、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龟板、白术、甘草。)脾肾阳虚证(型),治宜益气温阳,方用右归饮加淫羊藿、补骨脂、桑寄生等。(右归饮: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鹿角胶、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当归。)结果:6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均服中药1个月以上,最长服药3个月,停药3~6个月随访统计。治愈54例,占90%;显效1例,占2%;有效2例,占4%;无效3例,占5%。其中3例转外科手术切除胸腺治疗。1例病情恶化,停止服药。总有效率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