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相关医院

弟子追忆国医大师邓铁涛捍卫中医如生命

铁骨铮铮耕杏土,涛声拍案济苍生。

国医大师邓铁涛

于年1月10日早晨6时6分在广州仙逝,

享年岁。

今天(14日)上午,医院举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追思会,追忆邓老传奇一生,感念其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医院院领导、大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职能处室处长、邓老弟子及医务人员代表等参与追思会,广卫君也前往现场,寄上深切哀思。

▲追思会现场

追思会伊始,一段5分钟视频把所有人拉回过往与邓老温馨相处、并肩作战的回忆之中……

▲追思会现场播放邓铁涛教授生平视频

▲全体人员肃立默哀

▲全体人员依次缓步来到邓铁涛遗像前深深鞠躬,献上菊花寄托哀思

▲医院院长陈达灿宣读《医院党委关于向邓铁涛同志学习的决定》

“我能留给儿孙最大的遗产为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笔遗产早已交给两个儿子。”弥留之际,邓老看淡生死,从容嘱咐后事,“我最后要穿西装打领带,戴国徽,希望以后经常有人去看看我,下一世还做中医。”

根据邓老遗愿,追思会现场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介绍,邓老在弥留之际还为自己留下了一幅挽联——“上联:生是中医人,下联:死是中医魂;横批:铁杆中医。”

在追思会上,吕玉波回忆起与邓老交往的点滴。年,刚经历过病危抢救的邓老尚处于昏迷状态,吕玉波闻讯到院探望,家属悄声告诉病床上的邓老:“您的最佳拍档来了!”一听到这话,邓老居然开始有了反应。

吕玉波还回忆起邓老为其亲笔题词的“志同道合,共圆中国梦”,寄语共同中国梦就是实现“1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两人在逐梦路上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最佳拍档”,早已流传为中医界一段佳话。

▲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追忆邓铁涛教授

年,中医面临着特色优势不明显、人才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局,邓老为此忧心忡忡。同样的难题也摆在了医院面前:医院名师匮乏,且专家们多出于区域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人才良莠不齐。

邓老告诉吕玉波,只有培养一大批铁杆中医才能振兴中医!于是商议决心从省中医出发,在全国打造中医师承工作的一个样板。随后,与任继学、路志正等名老中医商议,提出“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振臂一呼,带头示范,号召全国名老中医打破门户之见,集中到医院带徒,集中全力打造一个“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年,医院中医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局面,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相聚医院医院,共商中医人才培养大计,倡议全国名老中医到广东带徒。

直到年,年近90高龄的邓老身体力行,医院带教、带着弟子们查房,他专啃硬骨头,挑选疑难病例遣方用药,中医药疗效让弟子们啧啧称奇,甚至连出身西医的专家都被深深折服。

▲年起,全国名老中医开始在医院带徒,邓老身体力行,医院带教、查房。图为邓老与弟子邹旭、吴焕林在查房中。

邓老弟子、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向广卫君形容,邓老是一位“捍卫中医如生命”的人,多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中医之长在于调理,对危急重症难有作为,然而邓老率先打破这一观念,“不管是对重症肌无力、冠心病的治疗,还是抗击非典,他都用中医的理论思想来指导我们开展临床工作,并取得很好疗效。及至后来中医经典病房的建立,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如恩师又如慈父。”杨志敏动情回忆,当年自己被派往香港前线抗击非典,很多患者病情极为复杂,在面临巨大压力时,邓老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电话安慰和鼓励,细心了解病人的情况,指导自己为患者对症用药。

▲邓老弟子、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追忆恩师邓铁涛教授

医院主治医师曾锐祥回忆,年自己第一次有机会面对面聆听邓老教诲,这一过程让他印象尤其深刻,“我现在仍清晰记得邓老对我的嘱咐,他说年轻人要学好中医,一定要熟读中医经典,对病人不能有半点私心,要全心全意服务好病人。这么多年来,这些嘱咐一直默默激励着我学习好中医,做一个合格的医生。”曾锐祥表示,邓老一直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求同存异,将中医药推向国际化,让年轻医生对中西结合的未来充满信心。

医院副主任医师姚耿圳表示,邓老对中医药的应用挥洒自如,已达化境,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例如温胆汤,这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方剂被邓老应用于冠心病治疗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让我看到中医药确实能够解决问题,更坚定我对中医药的信心。”

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党红表示,邓老常常鼓励中医生在运用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时,要不断突破和创新,强调个体化差异、个性化诊疗。“我们要秉持初心,以最大努力不负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与喜爱。”陈党红表示,自己将不辜负邓老期望,以中医经典科为平台,以疑难病慢性病为重点,继续探索和建立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的发展模式。

▲邓老弟子、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追忆恩师邓铁涛教授

“什么东西都不要偷,但是要偷闲;什么假都要打,但是不要打假牙。”邓老弟子、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回忆起邓老生前风趣的一面,在养生方面邓老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给弟子们在从医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邓老弟子、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张敏州教授回忆,邓老总是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在好几次邓老指导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我担心高龄的他会被感染,建议到办公室会诊,但邓老坚持上阵,我们只好帮他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和帽子。看着邓老在床边为病人细心检查、辨证、开方下药,这一切令我感动,催我奋发。”

▲邓老弟子、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张敏州教授追忆恩师邓铁涛教授

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主持追思会,他表示,邓老作为全国中医药界的领军人物,是中医药界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上,铭记着中医药的光辉历程和丰硕的临床成果;从这面旗帜下,走出来一批又一批铁杆中医和行业精英。医院将继承邓老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将其应用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临床价值,同时继承邓老仁心仁术、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大力扶持后辈,让年轻人一代代向前发展。

追思会上,医院院长陈达灿还宣读了《医院党委关于向邓铁涛同志学习的决定》。

▲追思会现场

百岁国医大师与他的世纪中医梦

广东卫生在线与你一同回顾

梦的发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年农历十月,邓铁涛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一个中医家庭,邓家满是医药气息——邓铁涛的祖父邓耀潮,从事中药业;父亲邓梦觉,更是近代岭南温病名医。

时遇“干霍乱”(民间又名“绞肠痧”)流行,患者腹痛如绞,欲吐不能吐,欲泻不能泻,非常痛苦。邓梦觉治此湿热夹杂症,予温病家王孟英蚕矢汤,往往一剂即愈。

在广州执业期间,邓梦觉治愈无数疑难病症,当中不少危急重症,邓铁涛亲眼目睹中医药帮老百姓解疾脱苦,因此立志继承父业。

新中国成立前,岭南中医药还全靠家传、拜师,邓梦觉“师傅带徒弟”地将儿子带入医门,并且不断发现中医药同行中的名师,让邓铁涛跟随学医,“‘望衫尾’,学本领”。

邓老曾说,“说到梦,首先要感谢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叫做邓梦觉,就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之意。父亲在我小时候就常常启发我梦想,我自小听父亲的教导,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梦。”年,邓老中学未毕业便考入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那个时候就是我中医梦的开始”。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邓铁涛一生注重德行。图为邓老99岁时写“德”字。

德艺双馨:“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在很多人理解中,中医是“慢郎中”,不能解决疑难重症,但从医80多年的邓铁涛证明了运用中医非手术疗法也能治好危重急难病症。在如今医学版图上,重症肌无力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邓老对该领域的辨证诊治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了科研了得,他多次救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至今,弟子们忆起邓老10多年前抢救并资助的一例患儿,称奇之余仍带着感动——

那是在年4月,1岁的湖南男孩林林因医院上了呼吸机,被告知救治无效后,林林的父母变卖乡下房子,但也仅筹得一万元左右。钱用完后,绝望的父母冲入ICU拔下林林身上的呼吸机套管和氧管,无奈准备离去。

听到这一消息,当时已87岁的邓老马上赶到ICU病房。林林已奄奄一息,邓老翻开被褥,发现他骨瘦如柴,不禁又急又心痛:“小孩瘦成这样,单靠药物哪能起作用?!”说完,他马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5元给护长:“到营养室买鼻饲食物,要保证每天所需要的能量,有胃气才有生机。”他又对ICU主任说:“重上呼吸机,费用我先垫。”他随后和医务人员研究治疗方案。

十多天后,林林脱离呼吸机,他的父母一见到邓老,无以言谢,齐齐下跪……邓老搀扶起林林的父母并安慰他们别着急,又为他们考虑如何解决医疗费。后来,热心人士受邓老的仁心仁术所感动,为林林捐了3万元还清了欠费。经过个月的治疗,林林终于得救了。

医务人员从邓铁涛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大医精诚”,懂得了什么叫“医乃仁术”。他仁爱宽厚,对待病患,感同身受,悉心救治,有古大医之风;他探讨岐黄学术之精髓,成为一代宗师。

▲邓老为患者看诊

卫道中医:毕生为中医药事业鼓与呼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医药发展每况愈下。邓铁涛当时做了统计:解放初期,广东有中医3万人,但到了年初,只剩下一半,而且还在继续减少。

邓铁涛急了,赶忙写信向上级反映情况并引起高度重视。此后不久,国务院会议经过讨论,同意并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这是邓铁涛第一次上书。第二次是年,国家精简机构,中医药管理局位列其中。邓铁涛当即联合全国其他7位著名老中医一起上书。最终,中医药管理局被“保下来了”。这就是中医界著名的“八老上书”事件。

▲邓老认为:中西医应该相互融合,支持医院成立脑血管病中心,寄语:中西内外比翼齐飞。

年,全国又刮起了一股“医院校”的风潮。合并后,医院校只剩下一个系甚至一个教研室。邓铁涛忧心忡忡:“国家要抓大放小,对很多行业可能合适;但在医学界,西医大、中医小,抓了西医而放任了弱势的中医,岂不‘死火’?”于是,邓铁涛再次和其他中医老专家一起上书。后来,医院校合并风紧急“刹车”。

邓铁涛第四次上书,时间是00年1月31日,主题是“中医不能丢”,以呼吁全社会对中医药加以重视。

令人想不到的是,仅仅4个月后,邓铁涛又上书了!而这一次,恰恰是中医命运的转折——这次恰逢“非典”。邓铁涛上书建议中医介入抗“非典”。这也直接为后来中西医结合抗“非典”打下了基础。

年遭遇非典,医院与非典狭路相逢,艰难突围,邓老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当时给前去香港支援“抗非”的两位青年女中医专家林琳、杨志敏壮胆:“你们两位不是孤军奋战,医院,有我们这班老中医在撑着你们,有什么困难,我随时支援你们!”

在这场非典战役中,处在非典一线的医院立了大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经验获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被推广到全国,开创了香港历史上首次邀请医院参与救治的先河,邓老说:“我这个参谋还真的是老怀欣慰!”

从普通中医成长为国医大师,邓老的一生被世人瞩目。他是中医梦的引领者和奠基者,他目光如炬,高屋建瓴,破除种种思想樊篱,高高举起了振兴中医药的旗帜;他作为中医界的精神领袖,每每在中医危急之际,洞察秋毫,明辨是非,上书中央大声呐喊,保住中医命脉。

▲邓老倡导治未病理念,提出寿而康的百岁工程。图为邓老身体力行推广中医养生操八段锦。

对于岁高龄、献身中医事业一生,为中医学的发展呕心沥血、魂萦梦绕、奔走呐喊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来说,他的中国梦即是中医梦。

所梦所想,一以贯之。邓老曾写有一篇题为《万里云天万里路》的自传体文章,文内由衷之言,给人鼓舞和启发,“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彷徨了几十年的中医可说已走在大路上。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就看现代中医、西学中和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其他科学家们的努力了”。

这是这位世纪老人永远的期望。百岁邓老,杏林长春,愿岐黄薪火传承,中医学术生生不息。

采写|苏海宁林晴

编辑|Henin责编|黎晓心

摄影|吴远团通讯员|李雪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

我们一起以百倍努力干好中医大业,

让邓老精神永存!

为岭南大医点赞!

点击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xgyy/10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