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讨肠内营养(EN)护理小组在降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EN误吸发生率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年1月~年1月在本科住院的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55例,脑出血40例,重症肌无力危象1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7例。
入选标准:入ICU时APACHE-Ⅱ≥10分,NRS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年龄在30~80岁。
排除标准:入院时有严重的肺部感染,既往有严重肝脏(慢性乙肝、肝癌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异常等)、心脏疾病和肠道疾病(如急慢性腹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经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于入院24h后给予EN,给予时间>15d。按照EN给予时间长短,将<7d称为前期,7~15d称为中期,>15d称为后期。使用随机对照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EN护理)和观察组(实施EN护理小组方案)。对照组59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9.5±12.1)岁;APACHE-Ⅱ评分平均(19±6.11)分。观察组66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8.2±15.4)岁;APACHE-Ⅱ评分平均(21±8.3)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EN常规护理进行,方法为:①营养评估,入院24h常规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进行营养风险筛查;②置鼻胃管,每天常规(抽胃液、听气过水声)判断管道是否在胃内;③床头抬高≥30°;④使用EN泵匀速喂养;⑤口腔护理每天2次;⑥观察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1.2.2 观察组 由EN护理小组制定了改良方案,在EN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改进了以下内容。
1.2.2.1 成立肠内营养小组(以下称小组)小组成员由神经内科专科护士组成,组长为副主任护师,定期举办EN相关知识讲座与培训,理论与临床实践考核并进。
1.2.2.2 选择合适的床旁评估工具 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表对患者入院24h后行误吸风险筛查,并行患者营养状况检查。
1.2.2.3 评估胃残余量 每隔4h评估患者胃残余量,并根据情况调整执行方案,若残余量超过ml即予置鼻肠管进行喂养。
1.2.2.4 体位管理 用量角器定好床头抬高角度,在床头挡板对应位置贴上红色标识,根据病情抬高床头30~45°。
1.2.2.5 评估患者状况,及时调整输注方法 每3天评估1次患者生命体征与营养状况(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及时调整EN输注方法,对于病情逐渐稳定者逐渐过渡喂养方式。
1.2.2.6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规范化操作标准,EN护理小组每周进行质量检查。
1.3 评价方法
1.3.1 误吸发生率
责任护士负责每天记录EN输注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30d内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应用EN前期、中期、后期的误吸发生率。误吸的判断方法:①出现刺激性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明显气促,肺部湿罗音;③气管内吸出胃内容物;④影像学检查可见支气管痉挛,肺纹理增粗等炎性反应。
1.3.2 护士误吸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评估护士对EN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表内容为误吸相关知识:如误吸的高危因素、误吸的处理流程、预防误吸的护理措施等。总分为10分,数越高表示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的比较
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病例脱落。在EN使用前期对照组出现1例误吸反流情况,观察组未发生;中期对照组发生2例,观察组未发生;后期对照组发生8例,观察组发生1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前、中期的误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后期的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士的误吸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两组护士共29名,观察组15名,对照组14名,在学历、职称、工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发放调查表29份,回收29份,统计两组护士的误吸相关知识问卷得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的误吸知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常存在意识障碍、咳嗽反射无力、吞咽功能障碍,加之危重患者常有食管括约肌松弛、胃动力减弱,增加了反流和误吸的风险,而EN作为目前营养治疗中的重要方式,临床护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护士对误吸的认识不足,且缺乏一个组织管理者在EN实施过程中进行正确的预测、引导及效果评价,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本研究中,护理小组针对误吸的高危因素采取了一系列预防误吸的干预策略:①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表,增加了意识水平、控制能力评分,更加敏锐也更适用于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通过仪器来预防误吸固然准确,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选择一个合适的床边误吸风险评估工具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的吞咽障碍,研究认为,标准吞咽功能评估表能灵敏筛查出误吸,包括无症状性误吸的患者,有效降低了评估过程中出现误吸的风险。②选择合适的EN途径,早期应用鼻肠管,与鼻胃管相比较,螺旋型鼻肠管反流误吸的几率更小,而早期放置鼻肠管更有利于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③设立了如床头角度红色标识、床头柜等床头抬高的参照物,有效地进行鼻饲体位的管理。对比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前、中期使用EN的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效果并不显著,可能与抗生素的应用或无症状误吸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期时误吸发生率明显下降,由此可见,EN护理小组的成立能有效降低长期(>15d)行EN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误吸的发生率。研究指出开展护理骨干人员培训,通过护理骨干的带动与示教,能有效提升整体护理水平,规范护理操作。因此,本科成立EN护理小组后,参照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制定的操作规范,制定预防误吸的相关护理干预策略,开展对护理骨干人员的EN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定期进行EN护理检查,针对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处理并持续改进。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护理小组成员在EN相关误吸知识的掌握程度远高于对照组,这大大提高了护士对EN误吸的安全意识,为规范化执行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EN护理小组制定了质量检查标准,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持续质量改进,使得EN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能够持续正确的执行。通过上述EN护理小组的实施后误吸发生率较传统护理方式有显著降低,因此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大大保证了EN的有效实施,保障了临床诊疗有效的进行。与此同时,我们综合各护理小组形成一个抢救单元,针对EN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并总结问题持续改进;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出院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需要持续家庭喂养医院延伸到家庭,确保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护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拓宽。
综上所述,EN护理小组在危重症患者的EN护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进步、定期培训、定期检查督促,大大提高了临床护士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从而大大减少了EN并发症的发生。发挥了营养小组应有的职能和作用,解决了临床营养护理问题,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原作者:王颖,付红
原作者单位:安徽医院神经内科ICU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