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相关医院

谁还记得90年代这部万人空巷的国产爱情剧

桃子笔记|PeaCHSaYS

情趣世界复兴计划

我们的征途是——「复兴情趣世界」,集合全宇宙最独立又最柔软,最朋克又最诗意,最觉醒又最精怪的人类。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闲聊,他说自己好几年没怎么看过国产剧了,尤其是爱情题材的。

“现在的爱情剧费尽心机地诠释着一个字,假。排场阵仗搞得花里胡哨,掩饰不住的空洞、无聊、造作。不像90年代,《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牵手》…各个都是真实情感的好故事。”

他提到这几部剧名的时候,我一恍惚,仿佛是很久之前的记忆了。

1.

我是个85后,小时候一放学作业就写完了,到了晚上无所事事,一家老小的娱乐就只有一个,看电视。那时候不像现在,家里电视只有一台,大人看啥,小孩儿就跟着看啥。

年,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部叫《过把瘾》的爱情剧突然就红遍了全国,万人空巷。社会各阶层津津乐道,上班时间殷切问候:“昨晚上看《过把瘾》了吗?”,下班时间热情道别:“我得赶紧回家接孩子做饭,晚上还要看《过把瘾》呢!”

我记得那段时间一到晚上,我们一家就准点守着电视,片头曲那英那句“过上一把瘾”一出,我就扯着嗓子跟着唱,爸妈直笑。

看剧的时候,我一会儿跟着爸妈乐得鼻涕都笑出来了,一会儿又跟着我妈把鼻涕纸捡回来擦眼泪。现在想想,真是好玩,小时候哪懂什么爱情,看的都是热闹,但看热闹也总是特别投入。

那一年,剧中的男女主演员王志文和江珊一炮而红。王志文成了全中国女人最向往的恋爱对象,江珊成了全中国男人迷恋的梦中情人,前后脚登上了当时的顶级文娱杂志《大众电影》封面。

我妈直到现在,偶尔在电视上看见王志文时,都会目不转睛宛如和熟人打招呼一样:“咦,这不是王志文儿吗?”。

几年前爸妈搬家整理旧杂志时,抖出了一本当年江珊封面的《大众电影》。我妈把杂志往我爸身上一甩,佯怒道:“给!做梦去吧!”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年轻时的江珊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而江珊王志文,也一直都是我心中最登对的荧幕cp。

当年他俩合唱版的《糊涂的爱》,是卡拉OK时打情骂俏的叔叔阿姨们必点的情歌之一。

2.

所以当我在年再次听到有人提起这部年代久远的爱情剧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种莫名的感动。当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手机静音,熬了一通宵,一口气把这部剧重温了一遍。

本以为对过去的怀念从某种程度上美化了我对这部剧的印象,但没想到,即便过了25年再看,它依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言情剧,并且在当下这种“假虚空”的电视剧创作环境下,它不论从外壳还是到里子,都显得格外真实、真诚和动人。

90年代初,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逐步开放,出现了第一批离婚热,甚至一度成为潮流,大城市的年轻人突然想开了,过不了就离了呗,老朋友见面互相问候:“哟,你也离了啊!”

《过把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有点新潮的时期。男女主,方言和杜梅。男主是文化馆里的普通科员,女主是个护士,人设平凡到难以相信是言情剧的配置。

男女主第一集在朋友的葬礼上相识,第二集就领证结婚了。第三集,开始各种争吵,第四集就离婚了。第五集重新同居,第六集,俩人各自找了一个男女朋友又分手。第七集,两个人复婚了。第八集,男主查出重症肌无力,男女主在拥吻中发现彼此竟如此深爱着对方,大结局。

-大结局镜头,好热烈的说-

你没看错,一共就八集,短小精悍,戛然而止,回味无穷。这样棱角分明、跌宕起伏的剧情放今天怎么也能拍出个80集,现在的电视剧注水多严重真的无力再吐槽了…

虽然全剧只有八集,但它结构完整,剧情紧凑,细节丰富,人物立体,起承转合自然,该交代的都交代的,观众对人物的每一个选择都非常信服。

不过这些都不是该剧最大的亮点。这部剧在当年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是因为它是第一部把恋爱男女之间的嬉笑怒骂和死去活来当成主要内容来刻画的电视剧。

在此之前,虽然有无数的电视剧涉及爱情,但男女双方表达爱情的方式都偏克制和含蓄。

可《过把瘾》不一样。女主杜梅没有爱情就不能活,粘人型人格,对爱意的表达要求极高,作天作地,敏感神经质,缺乏安全感,偏执较真,要死要活。男主方言,风趣幽默,痞帅,混不吝,但对待爱情外冷内热,不愿意表达,不知哄。

这样的两个人结合了,他们互相较劲,彼此斗气,各种借题发挥,无理取闹;各种折腾,纠缠,折磨,考验,小心眼儿。女主甚至把男主五花大绑,拿着刀架在对方脖子上,逼问对方爱不爱自己,男主也刚,一头撞向玻璃,满脸是血地向往着婚姻里精神上的自由。

男女主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女:“我和你闹,就希望你哄哄我,温柔点。”

男:“那你也得给我点余地吧。”

女:“我不能容忍你对我有一点儿不好。”

男:“和你在一起,我精神上感到压抑。每天跟防贼似的一天到晚就怕我不爱你。”

有没有觉得这些话很熟悉?

相比于现在只会用男渣女贱小三婆媳梗来凑剧情的国产言情剧,这部整天把“你还爱我吗?“”说你到底爱不爱我”挂在嘴边的《过把瘾》显得过于纯粹了。男女主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外部的阻力,整日面对的只有闲得有劲没处使一定要拧巴着争吵假设逼问来表达爱意的彼此。

这部剧根本与伟大无关,它的好在于真实,那种发自人性内心的占有和对爱的渴望,以及那些来来往往的情爱争斗,没有尽头的分合聚散,都是如此的真切、自然、可信。他们的一切你都能轻易地感同身受,因为那就是恋爱中男女最真实的模样。

比武侠片还打打杀杀的东西叫爱情。爱本来就是一种偏执,如果受不了,最好别参与。

其实无论在哪个年代,关于爱情的故事都是类似的,只是现在的人少了很多执念。作为一个当代成年人,我们要工作,要社交,要赚钱,要刷手机,要打游戏,要追剧,要旅行,要发朋友圈。“爱”这件事儿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那么高的权重了,谁离开谁也照样能活得精彩,转身即更新的迅速不是薄情而是独立自由。所以常常有人感慨,这年头能找一个实心实意爱你的人,不易。

3.

其实总觉得80后是很特殊的一代人。往前不像60后70后看巧搭上了历史变革的班车,往后没拖到像90后00后成为互联网原住民。夹在中间,沾了些前辈的理想主义,又带着点消费浪潮下的现实。常常想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但骨子里却一直怀旧。

所以重温《过把瘾》时,我特别激动,这是多么好的回顾90年代风尚的参照啊。最近的《大江大河》我也特别喜欢,让80后过了一把怀旧梦,但毕竟是现代人演年代戏。可《过把瘾》不一样,就是正在发生的90年代本身。

那时候大街上还没太多摩天大楼,打眼一望,都是骑自行车的人,王志文就弓着腰蹬在一辆26凤凰上;

男女主一起坐的路公交是那种两截车厢对接的,红白条纹;

街上很少能看到轿的,全都是清一色的天津大发黄色“面的”。

老百姓文娱活动也挺丰富的。单位里食堂桌椅一拉开就能举办青年男女联谊会,人人都能跳上一段交谊舞。

舞厅里唱卡拉OK,还是按桌台点歌,“现在有请五号桌的陈小姐给大家送上一首《明明白白我的心》”,歌声一起,甭管唱得多烂,都有客人进入舞池跳舞。

酒店里就餐的背景音乐是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和张学友的《情网》。男主离婚后住朋友家,无聊时抽出一盘录像带,看的是84版的香港TVB剧《碧血洗银枪》。

那个年代,男人流行穿夹克,女人流行那种塞了垫肩的宽肩膀大上衣,配一步裙或阔腿裤,再顶着一个大烫头。时尚是永恒的轮回。

每个人家里都要挂一串风铃,沙发上一定铺着镂空的沙发巾,有钱的人已经开始在墙上贴壁纸,女主梳妆台前也是摆着一堆的化妆品,其中有一瓶大宝。

-一点儿也不比现在的姑娘们少-

90年代初刚开始流行下海做生意,见面必递上一张名片,人人都是“总经理”。那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听钢琴曲、喝咖啡,免不了被思想没跟上的人说一句:“她太布尔乔亚了”(小资情调)。

那年冬天的北京,街上还能随便放鞭炮。

90年代初,是80后切切实实经历过的岁月,但也许因为尚未成年,对它的印象总像隔了层磨砂纸,模模糊糊——那个年代的环境、风尚、人的精神面貌...

所以看这部剧时,我时常觉得亲切熟悉,“对对对,那时候就是这样的”。那些过去的,遗落在久远角落里的记忆,被唤醒和梳理,重新鲜活了。

PeaCHSaYS

作者小白

出品桃子笔记

—你可能错过的近期推文—

—订阅「桃子笔记」,复兴情趣世界—

—桃子的店「桃桃好物」,有范儿的姑娘都逛这里—

桃子笔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xgyy/13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