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相关医院

重症肌无力验案3

本例重症肌无力验案患病长达23年,病势缠绵,反复不愈!

杜XX,男,27岁,自由业者,深圳龙华。

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自述,小时候5岁时患上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睁不开,复视。医院的神经科诊治,均以常规的激素加新斯的明维持治疗。23年来几乎是常年口服药物,激素减量就复发,形成依赖。因眼睑下垂影响工作生活,无奈于年行眼睑矫正术。年5月停药后,其病再次复发。本人不愿再服西药,遂上网搜寻,寻诊于王世龙专家主任。

患重症肌无力23年。现右眼睑下垂,抬举不能,伴有复视。平素便溏、饮冷则腹泻甚,余则无所苦。查体:双眼球不居中,向左注视时,右眼内收不能,余则未见异常改变。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印诊:重症肌无力(目胞萎)。

23年患病已成痼疾。目胞萎仍从属于脾土虚弱,加之平素便溏,饮冷尤剧更有中阳虚、土中火衰之征。治以补益脾土、温中起萎。配合针灸,补中益气汤合理中辈加减。采用五龙荣肌汤来进行治疗

北黄芪50白术15党参30五爪龙20

桂枝15干姜15砂仁10柴胡10

当归20山药30仙灵脾30炙甘草15五剂水煎服

年5月25日二诊

上方后无变化,上方减柴胡、加升麻10克,黄芪增至75克,五剂水煎服。

…………

年6月5日四诊

上方十剂后症稳,舌脉无变化。上方黄芪增至克,五剂水煎服。

年6月10日五诊

本次来诊,复视缓解,右眼向内收好转,余则如前。上方桂枝增至20克,七剂水煎服。

年6月17日六诊

近日房事后,腹泻甚、畏风明显。上方减柴胡、加巴戟天30克,五剂水煎服。

年6月22日七诊

此次复诊,复视较前加重,舌脉如前。黄芪增至克。五剂水煎服。

年7月1日八诊

上方后,仍有复视,饮冷溏泄缓。舌脉如前。调方如下:

北黄芪桂枝15党参30干姜15

五爪龙30升麻10当归20白术20

山药30仙灵脾30叁七粉2(药汁冲服)

炙甘草15五剂水煎服

年7月7日九诊

上方后,右眼睑下垂、复视缓解。上方减叁七粉;黄芪增至克,五爪龙增至50克,当归20克。七剂水煎服。

年7月17日十诊

上方后右眼睑可以抬起,但不耐疲劳,复视消失,偶有溏泄。上方减干姜,加巴戟天30克。七剂水煎服。

年7月27日十一诊

症状稳定,右眼疲劳试验(-)。守方十剂水煎服。

年8月19日十二诊

上方十剂后,无明显不适,舌脉如前。黄芪克,再进十剂,以善其后。

至今症状稳定……

该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可以称得上顽疾。23年的病程一直依赖激素的治疗,从未考虑过中医的治疗(可能地处偏僻,消息闭塞而未可知),本次选择中医治疗也是从网上查阅的。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摆脱激素的依赖!

临床中,未用西药(激素、新斯的明)比服用过西药的患者疗效稳定、疗程短;激素服用时间越长,中医治疗起来越难。口服吡啶新斯的明只是对症治疗,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只能依赖激素长期调整,而长期激素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对身体又造成各方面的不平衡,往往很难减药。患者心理很是恐慌,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此例医案既是如此。

中医的临证就是辨证、论治。即使有辨病之说,也离不开辨证,这是根本。

该患虽病程日久,临床症状并不复杂,有两个主症是辨证要点:一是眼睑下垂、抬举无力;二是平素便溏,饮冷溏泄益甚。依此症,辨为中阳虚、土中火衰、目胞失用之证。治以补益脾土、温中起萎为要!参以补中益气汤合理中辈加减。

方中北黄芪、五爪龙、党参、白术、当归、柴胡、炙甘草取补中益气汤之意;桂枝、干姜与党参等大队补气药相伍有理中汤之精髓;砂仁、山药助上药补脾;仙灵脾温肾以助脾之运化而止溏泄。

守上方,依证变化微调方剂并不断加大黄芪剂量,叁个月连服近八十剂后,眼睑下垂、复视消失;多年的溏泄等脾胃虚寒证一并祛除。至今病情稳定,未再服药。可谓治病求本,诸症迎刃而解!

通过本病的治疗可知,辨证难,守方亦难!

什么是五龙荣肌汤?

主方组成:天龙、地龙、五爪龙、川江龙、活血龙黄芪、党参、茯苓、杜仲、西洋参、葛根、山茱萸、煅牡蛎、当归、炮山甲、白术、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活血通络、补肝益肾。

主治病症: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肌萎缩等以肌肉痿痹不用、肌力减弱、变性、肌肉萎缩及支配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临床运用:五龙荣肌汤是王世龙主任历经20多年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多名身患肌肉痿痹不用的患者的救治总结出来的一个效方。根据对古代经典理论和方剂的研究,结合自身治疗经验,处方从肺、脾、肝、肾不同方面立意调整,分步骤的治疗萎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故又有“痿躄”之称。常与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肾主骨,脾主肌肉,肝主筋,心主血脉,肺主皮毛,故痿证病变主要涉及局部经脉与以脾胃、肺、肝、肾关系较为密切。基本病机是筋脉肌肉失于濡养。

辨证要点:

主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睑垂呛咳等证,多见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

肺热津伤、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吗,呛咳咽燥,便干,尿短黄,舌质红,黄,细数。

湿热浸淫,身体困重,尤以下肢为重,伴胸脘痞闷,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起病缓慢,肢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伴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淡或有齿印,苔腻。

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瘀阻脉络,四肢痿软,麻木不仁,伴肌肤甲错,或拘挛疼痛。舌质紫暗,脉涩。

在治疗上述病症中,王世龙主任会采用五龙荣肌汤主方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依据辩证结果依次从健脾益气、养血补肝、强肾固元三个步骤进行治疗。并根据病位的差异调整对因五脏的五味主药的剂量已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的目的,使患者恢复健康。临床上出现肌肉痿软无力,是以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升降失司,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的疑难杂症《黄帝内经》云:“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要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物质来滋养。只有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肌肉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物质的充养,从而保证肌肉丰满,强健有力。故《黄帝内经》又云:“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肌肉。”所以在治疗本证王世龙主任在遵循古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上重视脾胃调节的同时也不忘补益肝肾、培本固元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在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使用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广大患者带去福音,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誉。

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叁年,轮换用补肾药,或去锁阳,加巴戟天,或加狗脊、川断,或加杜仲,或加紫河车,或加鹿角胶,或加关沙苑,暑季酌加佩兰。患者病情稳定,后发现高血压,配合降压药,病情未见影响,时有感冒,病情也未见反复。

福寿堂门诊部名老中医介绍

王世龙主任,主任医师,早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疑难杂症分会理事、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河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题审题组成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疑难杂症副组长现在北京福寿堂坐诊。并担任《河北中医》《疑难病杂志》特约撰稿人,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门诊宗旨

“中医为本”“发展专科”这是门诊部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门诊干部职工的重大使命。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发挥特色,让老百姓享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更好地为社会和广大患者服务。

门诊特色专科介绍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医药不是万能的,没有中医药也是万万不能的,中医药学既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宝库,也是一个需要继续发展的科学。北京福寿堂门诊部把建好专科专病作为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的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是北京福寿堂门诊部业务内涵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门诊内设有中医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科室,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优势。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我们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剂型新、质量好、疗效佳的特色疗法,开创了中医药发展的新局面。

门诊诊疗须知

在北京,看病难突出地表现为看好专家难,医院住院难。其中,为挂一个著名专家号,有的病人要彻夜排队,有的病人需要等上数月,还有的病人则不得不向“黄牛”出数百元购号。为了方便病友就医,解决挂号难的问题,北京福寿堂门诊部积极响应卫生部实行预约诊疗工作意见,切实推行“实名预约挂号”服务。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满足更多患者看中医专家门诊的需求,北京福寿堂门诊部已经先行一步,改进中医专家门诊挂号制度。在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名医更难的问题,门诊通过内请、外聘,集合了院内外一流的中医专家参加门诊;一方面增加中医专家门诊出诊数及诊量,另一方面采用实名制挂号,一人最多挂两个号,同时遏制门诊内部工作人员参与倒号现象,一旦发现即被辞退。

门诊部地址、乘车线路

北京福寿堂门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三街72号,北京西站乘车线路:地铁9号线(北京西站上,国家图书馆下,4站),换地铁4号线大兴线(圆明园C口出,6站),换路(圆明园南门上,安宁庄东路南口下,11站),下车向南米即到;首都机场乘车线路:机场线(T3航站楼上,三元桥下,2站),换地铁10号线(北土城下,5站),换地铁8号线(永泰庄A口出,5站),换路(永泰路上,清河小营桥西下,3站),下车向西北米即到。

更多疾病相关知识及医患详情在线







































河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盖百霖遮盖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xgyy/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