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生理
主受纳
为水谷之海
主腐熟
初步消化,化生精微,人以水谷为本
主和降
饮食物得以下行于小肠,继续进食消化
病理
受纳、腐熟功能失常
胃脘胀满,纳食减少,或出现胃脘疼痛,嗳气食臭等饮食不化的症状
胃失通降
则饮食不能向下传送,停滞胃脘,则胃脘胀闷,甚或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呃逆等
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呢?第一个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受”是“接受”的受,“纳”是“接纳”的纳。我们吃、喝进去的东西,胃首先有一个“接纳”的作用,也就是中医说的“胃为水谷之海”——吃进去的谷物、肉类、蔬菜、水果,喝进去的水,都会在胃中停留。假如胃的受纳功能不好,很多时候就会“一吃就撑”。还有些人“饥不欲食”,饿了也不想吃,“饿”说明脾的功能是正常的,但饿了不想吃,说明胃的功能弱了。
胃的第二个生理特点是“主腐熟”,“腐”是“腐烂”的腐,“熟”是“生熟”的熟。我们把水谷等东西吃进去,首先会在胃里进行部分“化学性消化”,将食物初步转化成人体能吸收的东西,再到肠道进一步加工。
胃的第三个生理特点是“主和降”,这个“和降”与脾的“升清”正好相反,“一阴一阳之谓道”,脾和胃是一家的、相表里的、相络属的,它们在经脉循行上联系非常紧密,脾往上走的力和胃往下走的力刚好平衡。胃的气要往下走,如果不往下走,人就会经常打嗝、恶心,甚至呕吐。
脾胃“喜温恶寒,喜燥恶湿”。也就是说,脾胃都喜欢温暖,不喜欢寒凉,都喜欢干燥,不喜欢潮湿。这个“干燥”和“潮湿”,一方面是指自然环境:如果长期在一个很潮湿的自然环境下生活,人的胃口不会太好。另一方面,“喜燥恶湿”的湿,也指我们所进食的食物特质,如果食物过于肥、甘、厚味,也会影响到消化——肥就是很多肥肉,很油腻;甘即甜;厚味,是指味道很厚重,很辣、很咸都谓之“厚味”。这些食物在身体里都容易“化湿”——在身体里面转换不掉,既不能排出去,又不被人体吸收利用,谓之“湿邪”或“痰邪”。
我们发现,过去人们吃不饱时,都觉得肉食少、青菜多,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大鱼大肉、不喜青菜的人群大增,渐渐的,就把脾胃损伤了。近年来,许多人开始认识到肉类过多的害处,又开始喜欢清淡饮食了。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宴席中,都是把肉吃光了,只剩青菜,现在是把青菜都吃光了,只剩肉类——这是好现象。
那平时我们该怎么养护我们的脾胃呢?养护这个“后天之本”,我觉得主要是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保暖保温”,活人和死人的区别之一就是活人是常温、恒温的,在37摄氏度左右,这是正常的体温,死人是跟周围环境温度一致的,那这股力量到底是怎么维续的呢?是靠人的“元阳之气”,这股气升发出人体的“中气”,即“脾胃之气”,这股气能保证人体维持正常、恒定的体温。假如一个人过食寒凉,是感觉挺爽的(爽不见得都是好事,参见“爽”另外的意思:爽约。别忘了,“爽”这个字,是一个人,旁边有四个×),如夏天运动后喝冰冻饮料、吃垃圾食品,这些都是“nozuonodie”的表现。过食寒凉,会极度伤害脾胃,脾胃被伤害后感觉就像被冻住了,运转、消化功能就会减低、变慢,吃进去的东西转换不成身体需要的东西,慢慢就会在身体里积聚,所以会越来越胖、越积越肥,我们在临床看到许多“喝口凉水都长胖”的人,不是说他脾胃功能强,恰恰相反,是功能太弱了,不能把喝进去的凉水转化出去,停留在体内变成痰湿,增加了体重。所以,第一个原则是“保暖保温”,不要吃太多寒凉、生冷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伤害脾胃。还有一个是打吊针,打过吊针的人都知道针水很凉,水有多凉就有多伤脾胃!所以打完吊针后,一般情况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胃口都不会太好,因为这么凉的针水进入体内会很伤害脾胃,直接会影响胃口,不想吃东西。
养护好脾胃的第二个原则是“七八分饱活到老”。我们平时饮食一定要七八分饱,诀窍是“细嚼慢咽”。以前有个学生问我减肥的诀窍,我告诉他要“细嚼慢咽,每口饭要咀嚼36下再吞进去,一个月能瘦3-5斤”,这个学生很坚持,一个月后告诉我瘦了10斤,这就是“细嚼慢咽”的效果。人体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每天胡吃海塞、狼吞虎咽,其实早就饱了,但你还没感觉到饱,所以还在吃,于是吃过量。我们如果能坚持细嚼慢咽,即使不是36下,只要坚持多嚼几下,那么达到的效果也不会差。
第三个原则是不要吃太多刺激性太强的食物,饮食要卫生。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指我们要提高对生活的要求,对食物要有要求,生活的质量才高。所以,有些特别硬、味道特别怪、特别肥甘厚腻的食物,我们一定要少吃,我们自以为能消化,其实不然,当它转化不了排不出去的时候就会停留在体内,形成疾病。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一句话叫“食饮有节”,这个“节”有几重含义,第一是有节奏,吃饭要按时;第二是有节制;第三是食物要洁净、卫生。刚才我说的这几个方面都包含在里面了。
那平时我们该吃什么呢?
中医认为,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详细讲)。总的原则是:食物多样化,不偏食。也就是内经里讲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看看人类恒齿的分类就明白了: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吃肉吃素的牙齿都有。
调理脾胃的方剂:
临床上,调理脾胃常用的几个方剂,有理中汤、小健中汤、大健中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养胃丸等。这些都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剂,主要作用都是调补脾胃。这几个方剂我大概讲一下,但请大家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来进行对证用药。
理中汤针对脾胃寒湿的状态,由人参(可用党参、生晒参代替)、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
大小健中汤,有温中补虚的作用。脾胃不好,本身运化不了,就如一个锅底下有个洞,无论你加什么料、煮什么食物,它都会从锅底漏出去,表现在外,就是纳差、血虚、脸色偏白、偏黄,这时候就可以用大、小健中汤。
四君子汤在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在台湾运用的“科学中药”,会把方中的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磨成粉,用1:1:1:1的比例调和一起。君子是比较谦和的,四君子汤是平补的,是一个比较平和地达到“补”的目的的方剂。
补中益气汤用于气虚下陷,如几种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或重症肌无力。还有气虚发热,表现为长期低烧,用补中益气汤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香砂养胃丸主要是针对湿阻或气滞导致的胃痛,也有温胃和中的效果。
脾经和胃经我们可以经常按揉。胃经上的穴位我讲两个,一个是天枢穴,一个是足三里穴。脾经上的穴位也讲两个,一个是三阴交,一个是血海。
“天枢”穴在肚脐旁开2寸的位置,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是体内气机升降的枢纽。肚脐又叫“神阙”,即自身的“神”所居住的地方,神阙旁开2寸是天枢穴。天枢可以调补脾胃,治疗的范畴如:泄泻、便秘等。(PS:天枢,还是北斗七星其中之一的名称。)
“足三里”在犊鼻(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的地方,是保健要穴,平时可按揉、敲打,能固护、振奋我们的脾胃。还有肚子疼、腹部不舒服,都可刺激这个穴位,四总穴歌里面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三阴交”在小腿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是脾经的穴位,有“不用口服的美容化妆品”之称。脾主统血、主运化,如果脾经不通的话,这些功能就会弱,脸色就会不好看,三阴交附近的脾经比较容易堵,所以我们要经常按揉三阴交,起到调补气血、调补脾胃的作用。
“血海”是在膝关节髌骨内上缘上2寸。它是调节血液循行非常重要的穴位,包括许多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等,通过刺激血海,刮痧、拔罐、艾灸、按揉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未完待续……感谢黄婉梅、刘丹、陈倩映三位同学的听打!)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