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处青藏、蒙古和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地形狭长,地域辽阔。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部为沙漠及荒漠气候,气候多样。境内发育有冰川、高山、高原、河谷、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等众多自然景观。
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甘肃动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珍稀性,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雪豹、羚牛、野骆驼、野牦牛、金雕、黑颈鹤等珍贵物种在全省均有分布,动物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都占有很极其重要地位。
甘肃省博物馆自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动物标本的收藏和整理,现藏有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标本余件,其中不乏珍稀物种。为了充分利用藏品资源和让藏品活起来,面向广大的中小学生和各界青少年,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推出了“人与自然”系列科普展,旨在宣传科普、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让广大青少年充分了解全省的自然资源及相关科普知识,达到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由甘肃省博物馆、陇西县博物馆主办的《动“舞”陇原——甘肃省博物馆藏动物标本展》将于8月22日正式亮相陇西县博物馆,展期两个月。该展览为甘肃省博物馆庆祝建馆八十周年系列展之一,也是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期间陇西县博物馆承办的主要展览之一,展览将展出甘肃省博物馆藏精品哺乳动物标本及鸟类标本54件,丰富的展品和辅展资料展示了我省动物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单元
哺乳动物
甘肃省现共有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陆栖脊椎野生动物种,其中79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国际重点保护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野驴、野牦牛、盘羊、岩羊、马麝、马鹿、藏原羚等都列入了珍稀种类。
哺乳动物按食物的不同,分为肉食动物、植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三大类。
No.1
肉食动物
食肉类的陆栖脊椎哺乳动物基本属于自然界生物圈中生物链的顶端及次级地位,属食肉目。有的群聚,有的独居,都有很强的领地属性。大多体型矫健,四肢地趾端长有锐爪,以利于捕捉猎物。生活方式为掠食性,多以有蹄类、鼠类、鸟类及某些大型昆虫为食物。
No.2
植食动物
植食性动物是摄食植物的叶、种子和果实,吸取植物叶汁及真菌为食的动物。相对于肉食动物而言,性情温顺,多喜群居生活。植食性动物一般多生有双胃,前面的胃相当于食物储藏袋,后面的胃才用于消化食物,多有反刍行为。
食物链
常见的啮齿类动物
No.3
杂食动物
所谓的杂食,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动物即吃荤也吃素。在自然界中,哺乳类动物有很多是杂食性动物,如我们人和国宝大熊猫就属杂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大都性情温顺,少有攻击性,易于饲养。杂食动物的产生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当一个地区动植物资源较平衡时,易于产生;反之则不会。
放慢脚步享受自然
第二单元
鸟类
全球鸟的种类繁多生态多样,现生鸟类共分平胸、企鹅和突胸三个总目。平胸总目,指善走而不能飞的鸟,以鸵鸟为代表。企鹅总目,指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以企鹅为代表。突胸总目,包括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该类。
甘肃地处南北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鸟类资源丰富。分布有17目、54科、属、种和亚种,以古北界鸟类占有优势。按大生态类群可分为游禽、涉禽、陆禽、鸣禽、猛禽和攀禽六大类。
No.1
游禽
游禽是指适合在水中取食鸟类,如雁、鸭、天鹅等。主要特征是脚向后伸,趾间有蹼,有扁阔的或尖嘴,善于游泳、潜水和在水中掏取食物,大多不善于在陆上行走,但飞翔快。
游泳和潜水是游禽在水中的主要活动形式,羽毛厚而致密、绒羽发达,构成有效的保暖层。我省的游禽大多集中在黄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及渭河流域水系。
拯救濒危鸟类
No.2
涉禽
涉禽是指那些适应在沼泽或浅水边生活的鸟类,其最主要特征就是“三长--嘴长,颈长,脚长”,适于涉水行走,不适合游泳,休息时常一只脚站立。鹭类、鹳类、鹤类和鹬类等都属于此类。我省南部的高海拔湖区,就是涉禽的主要栖息地,如尕海自然保护区已是黑颈鹤的栖息天堂。
No.3
陆禽
陆禽主要指鸡形目和鸽形目的所有种类的鸟,特点是嘴较短,群居为主,以植物和昆虫为主要食物,在我省的分布范围广泛。
鸡形目类鸟的翅短圆,多数种类不善飞行;嘴强健,适合于在地面寻找食物并啄食。鸽形目类鸟的翅膀相对较长,善于飞行,有些种类具有迁徙性;嘴基部大都柔软,尖端稍弯曲,适合于取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No.4
鸣禽
鸣禽指的是善于鸣叫的鸟类,故称鸣禽,主要为雀形目类,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其由鸣管控制发音,多能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声。
鸣禽是鸟类中最进化的类群,分布范围广,适应环境能力强,约占世界鸟类的五分之三。常见鸣禽主要有云雀、百灵鸟、柳莺、麻雀等,多能织精巧的巢。
No.5
猛禽
猛禽是食肉类鸟类,居于生物链的顶端,除南极洲外,全球各地均有分布。特点是都有向下弯曲的钩形嘴,除鹫类外大都有非常锋利的爪,有良好的视力,可以在很高或很远的地方发现地面上或水中的猎物。
猛禽分两大类,一类是隼形类,如老鹰、秃鹫等;另一类是鸮形类,如猫头鹰等。猛禽中的许多种类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有31种猛禽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而我国更是将隼形目和鸮形目中的所有种全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No.6
攀禽
攀禽脚短而强健,为对趾足、异趾足或并趾足,适应于在树上攀爬,故名。共有鹦形目、鹃形目、雨燕目、鼠鸟目、咬鹃目、夜鹰目、佛法僧目、鴷形目八类。
由于生活习性的差异,嘴型的变化多种多样。翅膀大多圆形或近圆形,多数种类不善于长距离飞行。多独栖,少数群居。代表性种类有鹦鹉、啄木鸟、杜鹃、翠鸟、戴胜、蜂鸟、犀鸟和巨嘴鸟等。
布展花絮
为了迎接这一群“特殊”的来客,甘肃省博物馆馆、陇西县博物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前期策划、沟通,到执行阶段的接展、布展等多个流程,全体工作人员和甘肃省博物馆的展览人员一起,用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独具特色的“动‘舞’陇原”大展,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工作现场吧!
省博装箱
抵达陇博
布展现场
这个世界是人类和动物共同拥有的世界,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共生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唯一能长久在地球生存下去的途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建设青山绿水的共有家园,从青少年做起,从我做起。
编辑:马小龙
审核:石小军
正在展出——
四楼展厅
《翰墨药乡——陇西书画创作展》
三楼展厅
《动“舞”陇原——甘肃省博物馆藏动物标本展》
二楼展厅
《陇西历史文明》
一楼北展厅
《丹青铸史——馆藏明清书画展》
一楼南展厅
《李氏族谱陈列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