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凝心聚力的团队。
这是一个披荆斩棘、志攀新高的集体。
始建于医院神经内科,是襄阳市最早成立的神经内科专业。40多年来,它历经风雨,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古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一个襁褓婴孩发展成为今日集急救、治疗、康复、教学一体化的实力型专科,并已在襄阳市医疗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辉煌成绩的背后,倾注的是神经内科人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和锐意进取的决心。
危急时刻,机械取栓救他一命
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十分危险的一种脑部疾病。
在医疗界,治疗脑卒中有“黄金3小时”的说法。特别是脑梗死,发病3到4.5小时内是静脉或动脉溶栓的黄金时间。若不及时恢复脑梗部位的血流,脑细胞将不可逆转地发生坏死,从而留下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年12月2日下午,68岁的王大爷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头晕并陷入昏迷。其老伴吓得不知所措,着急地给子女打电话。一个多小时后,老人的子女们赶回后拨打,王大爷才医院。
根据王大爷的具体病情,急诊科医生初步判断,王大爷可能是脑卒中,且脑内血管梗死的面积特别大,或者梗死的部位很可能位于脑干。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生当即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安排护士分别通知神经内科医生前来会诊,并通知检验科、影像科马上为老人抽血化验、拍CT,同时,介入室也迅速按要求做好一切术前准备。
很快,老人的造影结果出来,果然显示王大爷是因为给大脑司令部“脑干”供血的基底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干梗死,这种疾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必须尽快将闭塞的血管打通。
据了解,打通血管的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其中,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最高为30%,动脉溶栓的则为50%,而机械取栓的血管再通率可达85%以上。
神经内科主任周宏斌带领医护团队迅速给王大爷进行静脉溶栓,同时,考虑到患者脑梗的面积较大,且入院前已耽误了一定的时间,他们马上征求家属意见,并做好机械取栓的准备。
果然,约半小时后,王大爷的静脉溶栓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征求家属同意后,专家们开始迅速为老王进行机械取栓。术中,周宏斌主任通过微导管,将取栓支架送到直径约2毫米的闭塞血管处,先后取出4块直径约1.5毫米的血栓。
这些血栓取出后的半小时,王大爷的意识和肢体功能就都有了反应。后来,又经过10天的进一步治疗,王大爷便出院回家了。出院当天,王大爷医院送上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周宏斌介绍,机械取栓是通过使用微导丝、微导管、取栓支架等机械方法将血栓直接从堵塞血管中取出,使闭塞血管快速再通,减少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且血管再通率可达到85%以上。
不过,机械取栓手术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极高。因为和正常血管相比,脑梗死部位的血管壁由于缺血,本身就存在损伤,取栓手术时若操作医生稍有不慎,血管就可能被导丝刺破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这一手术方式只能由具有丰富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介入医生完成。医院神经内科从本世纪初开展神经介入手术以来,非常注重介入团队的建设,先后派出多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医生到国内顶尖的介入放射中心,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归来的医护人员成为神经介入亚专科的坚强力量。
年,医院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率先在全省引进目前国内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先进的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
近两年来,该科已成功实施14例取栓手术,除1名病人因病情危重,血栓梗阻的时间实在太长,术后效果不太理想外,其他13名患者均取得立竿见影的手术效果,且全都恢复良好,手术不仅挽回他们的生命,也避免了他们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生命奇迹,在这里不断出现
作为襄阳市临床重点学科,医院神经内科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及医疗特色。在业务技术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在学科带头人副院长毛春教授、副院长何小明教授和周宏斌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大胆探索钻研,不断把更多的新项目、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使无数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这里起死回生,创造生命的奇迹。
多年来,神经内科密切注视国际、国内医疗技术的新发展,在治疗各类脑血管病、脑炎、癫痫、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头晕、头痛、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的感染性疾病及变性病、睡眠障碍及神经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中,还不断向高难度进发,积极开展或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湖北省率先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年首先在襄阳市建立了规范化的神经重症监护室,为挽救大量危重患者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年神经内科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微电脑操舱高压氧系统,将其运用于神经疾病的治疗;而年开展的神经血管內治疗,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亚专科;而血浆淋巴细胞置换用于神经免疫疾病治疗,则将襄阳市重症神经免疫疾病的诊疗提升了一个台阶。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项医疗技术是衡量一个专科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医院神经内科不仅在襄阳地区创造多个“第一”,还在长期的疾病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今,该科年脑血管介入手术约台,包括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动脉、颅内大脑中动脉、颅内外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展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填塞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微创引流术、急性脑梗死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等等,医院中多项排名第一,众多高难度的手术,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优质护理,为病人健康保驾护航
“把患者当亲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用心却很难,医院神经内科,把患者当亲人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前不久,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到神经内科看病的经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出现问题导致神经不能将“信号”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丧失收缩功能的慢性免疫性疾病。该病发作时患者会浑身无力,无法行动,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最糟糕的是,该病在临床上无法治愈,患者必须常年坚持服药,以缓解症状,一旦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因呼吸肌麻痹,在短时间内窒息而亡。
前不久的一天,一对满头大汗的夫妻冲进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丈夫一进门就喊医生救命,他身旁的妻子呼吸急促、脸色发紫,憋得满头大汗。
值班的医护人员们一看,马上认出这是他们的“老病号”,45岁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李女士。
原来,李女士患重症肌无力十余年,因家庭较困难,她又经常不遵医嘱服药,此前,她已因重症肌无力发作两次前来就诊,此次她因为严重感染导致重症肌无力危象。
眼见李女士呼吸困难,病情危重,稍微处理不当,她就可能丧命。科室主任周宏斌迅速下医嘱,让护士在床边为患者辅助呼吸的同时,马上联系麻醉科为病人进行气管切管、上呼吸机。
在呼吸机用上约10分钟后,李女士的面色明显好转,医生又开始为其抗感染治疗。
“如果说医生解决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的呼吸问题是成功的开始,那随后的抗感染治疗,则是患者能否顺利脱险的关键,这需要整个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尤其是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周宏斌回忆,当时,李女士肺部感染严重,体内有大量痰液,若不及时排除这些痰液,感染会继续加重,李女士仍将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在为李女士抗感染的过程中,护士长陈莹带领她的护士们,从日常工作晨间护理开始,整理床单位、清扫、更换床单,对她进行翻身、拍背,“1、2、3,抬”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把病人安置妥当,一边的护士采用“8字排痰法”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同时,护士长陈莹用轻言细语给予李女士莫大的安慰及支持,医院也像在家一样得到关爱。当每天完成20多分钟的呼吸道护理工作时,人人都满头大汗,但看着分泌物排除,减去并控制了肺部感染,大家都欣慰的笑了。
10天过后,李女士闯过感染关,病情稳定的她随后出院。
像这样的工作,护士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着。正如护士长陈莹所说,“我们再累都不怕,只是希望病人和家属能多一份理解。”
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中,许多都是长期卧床的脑血管病人,他们全身消瘦,肢体挛缩,甚至还有褥疮,皮肤溃烂,气味难闻。可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们却没有一丝抱怨,她们细心地照看,耐心地护理,给病人精神上最大的安慰。
十二大亚专科齐发力争创一流影响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最大限度发挥医护团队力量,满足患儿多样化的就诊需求,同时也避免医生视野越来越小、误诊误治风险,近年来,医院神经内科在副院长毛春教授、副院长何小明教授、科主任周宏斌的高瞻远瞩和精心规划下,开始探索出一条专科精细化发展道路。
科室针对患者的需求和科室医生技术专长和性格等特点,分别由12名专家在神经内科内部牵头成立12大亚专科,除了老牌的脑血管亚专科、神经介入亚专科外,还相继成立神经康复亚专科、睡眠障碍亚专科、神经重症亚专科、神经系统感染亚专科、神经免疫亚专科、变性和认知功能障碍疾病亚专科、神经肌肉疾病亚专科、癫痫亚专科、临床心理亚专科、眩晕亚专科等。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亚专科、神经介入亚专科等已成为本地乃至鄂西北声名远扬的重点亚专科,而其他亚专科也正加速前进在的科室发展的道路上。
策划:姚敏
制作:肖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