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电极活化在癫痫脑电图诊断中的意义(图)
殷全喜
医院神经电生理室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3月第27卷第1期:54-61
耳电极活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耳电极活化是同侧耳参考导联的缺点,但是,正是这个“缺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当耳电极活化出现正相棘波或尖波时,虽然不能定位,但是至少提示耳电极附近有癫痫样放电的“源”。
图1 病例1,患儿,男,12岁,儿童良性癫痫。A为同侧耳参考导联,T4出现μV的负相棘波,Fp2、F4出现μV与T4同步的正相棘波,耳电极活化所致;B为双极导联,F8-T4/T4-T6棘波呈位相倒置,F4-C4见正相棘波,而C4-P4未见负相棘波;C为平均参考导联,T4-AV出现μV的棘波,Fp1、Fp2、F3、F4同步出现正相棘波,P4-AV见50μV左右的负相棘波,这一点解释了双极导联中C4-P4未见负相棘波的原因,C4、P4由于位相和振幅的原因抵消了,仍不影响分析为“颞-中央棘波”
注:脑电图各导联垂直标记线均为同一时域
图2 病例1,脑电图所同图1C,3D-CSD等位图:左图以T4为中心,在A2、T6、F8、C4区域内显示负相密度(蓝色区域),正相密度(红色区域)分布在Fp2、F4、C4偏中线区域;右图明确显示最高负相密度分布在T4区域。
图3病例2,患儿,男,9岁,颞叶癫痫。A为同侧耳参考导联,Fp2、F4、C4、P4、O2、F8、T4较多的振幅μV的正相尖波,可影响到对
侧各区,T6见与上述区域同步的50μV的负相尖波;B为双极导联,T4-T6、T6-O2尖波呈位相倒置;C为平均参考导联,T6-AV、A2-AV、A1-AV见μV的尖波。
注:各导联垂直标记线均为同一时域
图4病例2,脑电图所见同图3C;3D-CSD等位图,左图:T6及下方区域显示负相密度(蓝色区域),正相密度(红色区域)分布在T6周边;右图:
明确显示最高负相密度分布在T6区域。
图5病例3,患者,女,30岁,复杂部分性癫痫。A为同侧耳参考导联,Fp2、F4、C4、P4、O2著,F8、T4、T6次之见振幅50~75μV正相尖波,可影响到对侧脑区,同一时域未发现负相棘/尖波;B为双极导联,Fp2-F8和F8-T4见不典型位相倒置的30~50μV尖波,T6-O2见30~50μV较宽的负相尖波,出现时间较Fp2-F8延迟;C为平均参考导联,F8著、T4、T6次之出现50~75μV的负相尖波。
注:各导联垂直标记线均为同一时域
图6病例3,脑电图所见同图5A,没有发现负相棘/尖波。3D-CSD等位图,左图:F8及以下区域显示负相密度(蓝色区域),正相密度(红色区域)主要分布在Fp1、Fp2及对侧脑区;右图:明确显示最高负相密度分布在F8及耳屏前区域。
图7病例4,患儿,男,13岁,梦游史7年。A为同侧耳参考导联,Fp1、Fp2、F3、F4、C3、C4、P3、P4著,F7、F8、T3、T4次之,见振幅在
50~70μV的正相棘波;B为双极导联,未发现有放电现象;C为平均参考导联,未发现有放电现象;D为下关穴导联T1-A1、T2-A2,未发现正负相棘/尖波;E为下关穴导联T1-Cz、T2-Cz出现负相棘波
注:各导联垂直标记线均为同一时域
图8病例4,脑电图A所见同图7A,同侧耳参考导联,未发现负相棘/尖波;B为同侧耳参考导联+下关穴电极导联中T1-Cz,T2-Cz导联发现负相
棘波。3D-CSD等位图,C1明确显示负相密度(蓝色区域)分布在F7、Fp1及以下区域,正相密度(红色区域)分布在F3、Fz、C3区域;C2显示负相最高密度分布在最靠近眼部、F7、Fp1区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