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维尼—
诗经▼
周南·麟之趾Línzhīzhǐ,zhēnzhēngōngzǐ,xūjiēlínxī.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①
Línzhīdìng,zhēnzhēngōngxìng,xūjiēlínxī.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②
Línzhījiǎo,zhēnzhēngōngzú,xūjiēlínxī.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③
①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动物。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于: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②定:通顁,额。
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③公族:与公姓义同。
《麟之趾》是《周南》中的最后一篇。这是一首借助祥瑞之兽麒麟赞美诸侯公子的诗。“麟”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据说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认为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以“麒麟在圃,鸾凤来仪”赞先王之圣明;生于春秋乱世的孔子,因鲁哀公猎获麒麟而泣。公子究竟是什么人,说法不一。朱熹《诗集传》曰“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毛诗序》曰“《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既为“衰世”,非必为文王或周公之子孙,亦或可指谦谦君子。《麟之趾》一诗短小精悍,以“麟”起兴赞美贵族公子。首章从“麟之趾”写起,仁兽麒麟,虽有矫健的四足,但行走小心足不踏尘:“麒麟步行中规,折还中矩,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广雅·释兽》)这分明是一个仁厚有德、超凡脱俗的“振振”公子。麒麟与公子,皆宽仁慈爱不伤它物。二者品格彼此辉映,令“于嗟麟兮”的赞语冲口而出。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由麟之“趾”的有足不踏,再赞“麟之定”,但“有额而不以抵也”(朱熹《诗集传》);再赞“麟之角”:“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毛诗郑笺》),都是对仁兽麒麟的赞美。这仁兽麒麟和谦谦公子是何等相似。“振振公子”、“振振公姓”、“振振公族”,都是指仁厚有德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从公子到公姓到公族,是由亲及疏、由小及大的层次递进,也使韵律协调,有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如此三章回旋往复,麒麟、公子吉祥美好的形象不断交替,“于嗟麟兮”赞美之声不断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彼此交汇,营造出一种和谐祥瑞的诗情和画意。方玉润评此诗“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的高贵不凡,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大抵是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应该符合原意。“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也可以视为对王公贵族多子多孙的祝福,如清代王先谦所言:“《麟趾》,美公族之盛也”。(《诗三家义集疏》)跟我们一起读书吧
??
文字/王晓光
编辑、主播/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