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8日-4月1日读完。系年读完第7本书。有收获,与大家分享。
刘清泉中医急危重症讲稿笔记
1.看一个人有没有才,就是看他把学习到的知识,能不能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本领。转化为应用本领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才”。
2.两个名医水平一样,开的方子差不多,如果这两个方子开得差别很大,一定有一个有问题。有人说,中医看病十个医生十个方子。错了!十个医生十个方子就有问题了,这十个医生水平不一样,这十个方子里面一定有一个非常高明,那九个就一般,或者都不高明。认为十个大夫十个方,中医永远也不会有统一标准,是对中医的不理解,认识不到位,没有掌握中医的“内在之道”。
3.记得祝谌予祝老在跟施今墨施老学习的时候,施老第一件事就是给了祝老一本书,叫《内经知要》,背去吧。那时,师带徒最核心的点就是“背”,我们现在也要背。要想学好任何一门学问,不把基本东西背会,基本上不会做好。
4.背功是核心,那需要背多少?基本方首以上,不低于首。背方子是我们的核心点,一定要读书、背书、积累,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如果这点做不到谈不上成才。这是成才之路的一个基本点,虽然过程也非常痛苦。
5.大椎,上刺退热,下刺定喘。
6.我们现在研究耐药菌,也是从一个病人的思考开始的,当时在东直门有一个96岁的老人得了肺炎,后来呼吸衰竭,而且属于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ICU一直用中药,发现病人培养出的绿铜菌株从泛耐药到多重耐药,到不耐药。这个病人后来虽然死亡了,但其间细菌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后来让我的学生去研究,发现中药可以对细菌的生物学特征产生影响。后来我研究发现,中药通过改变人体的环境,从而影响细菌的变化。
7.我开的儿科方子剂量与大孩子、成人的剂量差不多。我认为,剂量与疾病有关系,该用大量的就用。小孩子多不好好服药,依从性差,如果用药很轻,服进去也没用。
8.参附汤有两个剂量:第一,人参大于附子;第二,附子大于人参。我们仔细考证,人参大于附子是陈自明的人参附子干姜汤,治的什么病?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有形之血不能速回,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人参剂量大于附子,起到回元固脱的作用。附子大于人参是什么?是感染性休克,是针对外感发热引起的厥脱证,是心衰,是感染性休克、感染性心衰,两个病不一样。中医实际上用药很准确,而用药准确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辨证准确、诊断准确。
9.作为医学生,低年级是很枯燥无味的,要耐得住寂寞去背书,否则等你再想背、再想读书,就晚了。
10.对于呼吸机,我原来越发现它就是个人参,能回阳救逆。而对于阳明腑实证、热毒内盛的病人,上呼吸机后能活的很少,虚虚实实,活着就很难。所以感染ARDS的病人上呼吸机,也是高死亡率。西医可以用呼吸机把人救过来,但中药人参酒没有这么大劲了,上了呼吸机以后中医怎样根据证候治疗,使人和呼吸机不打架?我除了判断是什么证候,上完呼吸机我还能根据证候治疗,使人和呼吸机不打架。在西医ICU里面,ARDS经常是在那边打架(人机对抗)。一打架,西医怎么办?镇静、肌松。实际上是把实证变为虚证了。哗的一下,人没劲了。然后再让病人慢慢恢复过来,最后为呼吸机依赖,卸不下来。···那怎样把它拔下来?用补中益气汤等中药治疗,逐渐调整呼吸机支持力度,调到最低,脱机就行了。
11.福楼拜讲了一句话: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离,山顶上会和。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创造中国新医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记得秦伯未秦老在一本书里讲过:中西结合是水到渠成,不是强行结合。
12.我们很多的老师、专家在查完房后讲40分钟,但38分钟讲的是西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用一分半钟讲了中医的相关知识,学生听后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家感觉西医好讲,中医不好讲。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医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不出来,核心病机捋不出来,治则、治法更无从谈起,只是四诊后得出证属什么,开个方子就结束了。医院的教授,从中医的医理上说不清楚疾病,那还让谁说呢?所以我在医务处的查房考核中提出一个明确的点:如果一个中医大夫说的大多是西医,则查房的成绩是零。我们首先要知道立足点在哪里,明白要做什么。医院不会讲中医,不可能去发展中医,医院也不讲中医,我们也去讲西医,那中医的事谁来做?
13.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