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治疗方法

专访方文涛教授ChART回顾性分析胸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近日,一篇回顾性研究“胸腺肿瘤的复发预测模型及其对术后管理的意义:中国胸腺肿瘤协作组(ChineseAllianceofResearchforThymomas,ChART)数据库研究”于JTO正式发表。该文医院放疗科刘慧教授、医院胸外科谷志涛教授、医院放疗科邱波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医院胸外科方文涛教授为通讯作者;利用ChART的胸腺瘤回顾性数据库,纳入至年间共例病例,包括例胸腺瘤,88例胸腺癌和1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建立复发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和T分期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UICC(国际抗癌联盟,UnionforInternationalCancerControl)第八版胸腺肿瘤TNM分期中的T1期胸腺瘤或T2-3期A/AB/B1型胸腺瘤患者的复发率(低危组)明显低于T2-3期B2/B3型胸腺瘤和所有胸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高危组,2.7%vs.20.1%,P0.)。高危组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术后前三年出现复发(55.2%,16/29),除1例外,其余所有复发均出现在术后6年内。文章提示,无论是否行术后辅助治疗,高危组患者均应考虑进行6年主动监测;而低危组患者,一年一次常规随访可能就足够了。

由于胸腺肿瘤的少见性,仍不清楚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复发模式,R0切除后辅助治疗的潜在益处仍未明确,需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做进一步研究。本次文章建立了胸腺肿瘤的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对开展胸腺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AME特邀医院方文涛教授,一探这篇文章背后的科研故事。

对话·方文涛

Q

AME:开展这项研究的契机是什么?

方文涛:因为胸腺肿瘤比较少见,所以针对胸腺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开展一直缺乏临床研究证据。这些年,国际胸腺肿瘤协会(InternationalThymicMalignancyInterestingGroup,ITMIG)一直想开展对比胸腺肿瘤单纯手术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但在方案设计上一直存在问题。因为大多数胸腺肿瘤患者在R0切除后都能获得很好的疗效,10年OS(总生存期)为89.5%,复发率比较低,所以针对所有R0切除患者开展随机对照试验的话,一不合伦理,二需要大量样本,可行性低。我们就考虑先找到复发转移率的高危因素,然后对高风险患者群体再开展前瞻性试验,这更符合伦理,也更具备研究效能,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于是我们设计了这次回顾性研究。

Q

AME:这次研究中纳入了-年的病例数据,纳入条件有哪些特点?

方文涛:首先,我们纳入的是可实现根治性切除的UICC第八版胸腺瘤TNM分期中T1-T3期的胸腺肿瘤病例。其二,我们的病例数据只纳入到年为止,确保纳入的数据都有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

Q

AME:在这次研究中有没有让您意外的结果?

方文涛:比较意外的是复发模式的差异。最初我们设计这个回顾性研究时并没有特别想到复发模式的问题,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分析高、低危组的复发转移模式,结果发现低危组和高危组不仅复发转移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而且复发转移的部位和时间都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因为这是对临床很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我们把这部分结果也纳入到我们的文章中,文章的主旨也从围绕是否开展术后辅助治疗这一个问题,变成讨论胸腺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管理策略。

Q

AME:请评价一下AME胸外科协作组在投稿中起到的作用。

方文涛:我认为主要是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因为大多数中国医生比较缺乏这些国际合作关系,而AME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专家资源。邀请国际专家参与到文章撰写和结果讨论中,可以提升了文章的学术内涵和国际影响力。

Q

AME:为什么会选择发表在JTO杂志?

方文涛:最初我们是选择投JAMAOncology的,但很快被退了回来,跟平常不一样的是,主编还亲自写了邮件,他认为虽然这个研究很有临床意义,但胸腺肿瘤是个比较窄的领域,而JAMAOncology是肿瘤学杂志,读者群不太匹配,并推荐我们投胸部肿瘤相关的亚专业杂志。我们也很重视他的建议,JTO是胸部肿瘤这个领域最好的杂志,所以最后选了JTO。投JTO也比较顺利,一审修回后不到一周就接收发表了,整个过程才大概两个月左右。

Q

AME:有让您比较印象深刻的审稿意见吗?

方文涛:其中有一个审稿意见是JTO主编提出的,我们的文章是既建立了胸腺肿瘤的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又分析了术后随访模式,有两个重点,主编建议我们专注在一个点上。我们当时也很纠结地在考虑是不是要拆分成两篇文章,或者去掉一个内容,但因为两个结果都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最终还是维持原样,但把标题改了一下,改成了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既包含辅助治疗,也包括了随访模式,这样主题更加明确,主编也接受了我们的决定。

Q

AME:总体来说,这次研究的成果符合您的预期吗?

方文涛:是一次比较好的结果。其实两年前我们已经就这个研究的最初结果在国际胸腺肿瘤协会年会上做了报道,也获得了很大的肯定,所以对文章发表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我们开展研究的目标不在于发高分文章,而是要真正对临床有指导价值,所以在文章构思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打磨,一直到现在才发表出来。

Q

AME:请分享一些科研写作的技巧。

方文涛:不管是回顾性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我认为思路是最重要的。我既是作者,也是审稿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不能像套模板一样,只是机械地往文章里填东西。要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讲好一个故事。第一,讲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第二,如何通过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减少混杂因素,得到可信可靠的结果;第三,如何有逻辑地推论和总结这些结果说明的问题;最后,结论要阐明这个研究有哪些临床指导意义。这样整篇文章的线路就会很清晰,从“Introduction”的第一句到“Conclusions”的最后一句,每一句话都是有价值的,没有套话和废话,整个故事非常紧凑而有条理,不管是审稿人还是读者,一眼就能明白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讲的有没有道理。

Q

AME:请简单介绍一下ChART的发展历程。

方文涛:胸腺肿瘤是比较少见的病种,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复发转移或死亡的事件相对较少,所以很难开展好的临床研究,而没有好的临床研究就无法树立好的规范和指南。我们一直希望把这个病种发展好,所以年的时候,我们一批志同道合的医生,首先是成立了一个胸腺瘤的兴趣小组。后来国内18医院先后加入了我们,来自胸外科、放疗科等不同学科的医生一起成立了ChART,并建立了大型多中心回顾性数据库。医院和医生牵头,利用这个数据库,做了一系列回顾性研究,包括手术方式、病理特点、综合治理和重症肌无力等方向,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年,我们还参与到UICC第八版TNM分期的标准制定中,这是胸腺肿瘤这个病种的第一个国际分期,ChART贡献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病例,积极推动了这个工作的开展。

Q

AME:ChART的回顾性数据库是如何运作的?

方文涛:我们本着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宗旨,各个单位按照统一的数据库模板提交病例,只要贡献了一定数量的有效病例,就可以使用整个数据库来开展临床研究。我们通过第一批数据完成的十几个研究,都是组内成员就自己感兴趣的临床问题,利用这个数据库各自开展的回顾性研究。然后组内也有专业的统计师,可以为成员提供统计学方面的支持。

Q

AME:ChART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是什么?

方文涛:通过这次研究结果,我们正在准备开展之前提到的那个关于术后辅助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但这只是一个小的工作目标,我们今年在ChART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的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这是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吸引了国内很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医生。除了胸腺肿瘤外,我们还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zlff/1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