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
袁聿修出身士族高门,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曾任北魏的中书令。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靠家庭出身和背景来选官,袁聿修18岁时就出任“要职”州中正。北魏时的州中正由中央直接任命,其职责为掌选本州人才,考察评议官员,权力很大。后来,袁聿修又在尚书台经历了度支郎、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关键岗位”。当时官场攀附成风,送礼盛行,与一般的士族子弟不同,袁聿修为政廉洁,为人谨慎,从不收受馈赠,亦不攀附权贵,始终严以律己,清静寡欲,与世无争。当时很多名士很赏识他,经常赞美他的为人品格。
北齐武成帝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之职出使巡视各省,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经过兖州时,他的老友邢邵正好任兖州刺史。久逢知己,相谈甚欢,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来当地特产——几匹白色绸缎作为礼物。袁聿修立即退还白绸缎,并附信一封说:“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收到信后,为袁聿修的清廉自守所感动,他回信称:“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袁聿修在尚书台任职时与邢邵兴趣相投,志同道合,邢邵很了解袁的品性,曾常称他为“袁清郎”。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官间送礼之风盛行,袁聿修在尚书台十年,未曾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
人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尚书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五个朝代。袁聿修为官五十余年,时逢乱世,社会动荡,却能做到始终如一,清廉为本,史书称他“在官廉谨,当时少匹,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人们因此尊称他为“五代清卿”。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