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故事逻辑变了,事故次数也多了。
按照今日港股总市值排名,百济、信达、康方、君实、再鼎、荣昌、和黄,7家公司市值在一众创新药企里稳在了头部。
风格不一,模式不同,技术领域各有差异,但相同之处是,年,这7家创新药企都在寒冬下,走出了不一样的节奏。有的让产业界看到了产品出海的希望,和正在进入正向现金流的潜力;有的凭借技术优势,让整个产业界一震,有了与全球大药企同台竞争的实力;当然也有的高起点后,险些落入“伤仲永”的魔咒里。
展开每家公司的年报,数据很重要,数据背后体现出来的未来,更重要。
商业化:
“活下去最重要”
百济神州是特别的那一个。年,其总收入也来到百亿关口,约合96亿元。产品收入12.55亿美元,同比增长97.9%。百济的商业化归结起来,就是“集中资源在国内撕开了口子,强势攻城略地获得了领导地位;在海外,凭借临床优势以及适应证优势,迅速抢占了新患者市场。”
财报显示,泽布替尼年全球销售额5.65亿美元,同比增长%;替雷利珠单抗4.23亿美元,同比增长65.8%,在中国的PD-(L)1类产品中取得了领导者的地位。
无论是从商业化新药的数量还是从销售额来看,百济神州无疑已经坐上了创新药企新一哥的位置。
相较百济,目前PD-(L)1四小龙之一信达生物有8个产品获批上市,年全年总产品收入约40亿元。不过,信达在年“祸不单行”。年初,其PD-1闯关FDA遭遇折戟。年底,其合作伙伴礼来宣布“放弃”信达生物PD-1抑制剂Tyvyt(sintilimab,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的权益。但在国际合作方面,信达生物并未止步,年分别与礼来和赛诺菲达成多项肿瘤领域战略合作。
同为PD-(L)1四小龙的君实生物同样交出了年的“答卷”。自成立至今,君实生物产品管线中拥有超过50项在研药品,目前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产品包括特瑞普利单抗、埃特司韦单抗及阿达木单抗。报告期内特瑞普利单抗新增2项大适应症获批,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已逐步进入正向循环。
实现商业化不久的康方生物在年则“明星光环不浅”,尤其是年底的一笔50亿美元的Licenseout为其赚足了眼球。目前,该公司有3个产品实现商业化销售,分别是派安普利单抗、卡度尼利、AK。
除了产品商业化发力外,康方生物也开启了“从港回A”事宜。年12月,康方宣布将在科创板二次上市,或成为继君实生物、康希诺生物、百济神州、荣昌生物、诺诚健华之后的第六家将从港股回归科创板二次上市的药企。
创新药“回血”路漫漫。在年报预告中,荣昌生物表示,随着公司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同时商业化能力尚处于建设初期,仍需持续投入较多的团队建设费用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年度净利润为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均亏损。
再鼎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预计再鼎将在年实现商业化盈利,并计划在年年底之前上市另外至少8款产品,实现企业整体盈利。从财报来看,年再鼎实现营收2.15亿美元,同比增长49.0%,四款已上市产品均实现了销售收入的显著增长。
商业化推进之外,“出海”进度也是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