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将是我们最大的损失。今天,收回我们探寻异国的目光,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历史,品味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老物件”,听它们为我们讲述古老的故事……仔细听,你会听到那时先人们的生活!
陶佣,陶马
秦(公元前年-前年),年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
除年以来相继发现的一、二、三号3个秦兵马俑坑外,还有尚未建成的四号坑。根据已发掘的部分资料推算,3个兵马俑坑总共约有兵马俑余件,其中战车余乘,架车的陶马余匹,骑兵的鞍马多匹,各类武士俑余件。陶俑、陶马的大小犹如真人真马。3个俑坑埋藏的大量战车、骑兵和步兵俑,是秦国庞大军队的缩影。秦始皇即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此陶俑头戴单版长冠,上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足登方口齐头履,右手半握,原本握有长柄兵器,左手自然下垂,神情威严地立于长方形踏板上,是典型的秦代中下级军吏俑的形象。整件作品气宇轩昂,使人仿佛感受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壮举。秦王嬴政即位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其陵墓。全国统一前,修陵人大都来自秦国本土,主要是关中地区的秦人。统一六国后,修陵人则是从全国各地征调,其中有很多是被秦国灭亡的东方六国的工匠。这些工匠心怀国破家亡之恨,把制作烧造陶俑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一种苦役,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形似而神不足的塑像。但成功的秦俑塑像毕竟是多数,特别是各级军吏俑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堪称秦代艺术的代表作品。
此马作伫立状,昂首挺胸,四腿如柱,双耳前倾,目圆似铃,显得机警沉稳,神骏欲驰。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有两种役使方式,一种是用作挽拽战车的,即车马,另一种是披有鞍鞯、用作骑乘的,即乘马。此马当属前者。
秦人素以擅长驾车养马而闻名。
彩绘龙虎纹陶壶
西汉(公元前年-公元8年),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壶直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口上有扁圆,圈足,肩两侧有模制铺首。以数种色绘出不同纹饰,主题纹绘青龙、白虎各一,朱雀二,作宾士状,均以墨勾绘,涂朱、白和青彩。为西汉晚期风格。
彩绘陶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用多种颜色描绘花纹,主要用作随葬明器。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彩绘陶的制作极为兴盛。其纹饰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及人物纹等,富有生活气息;其色彩以对比强烈的红与黄、白与黑互为主宾,混合使用,装饰性很强。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西汉,-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此贮贝器器身作筒形,中束腰,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一牛伫立于青铜鼓上,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
滇国畜牧业比较发达。当时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马、羊、猪、狗和鸡、鸭等品种,其中牛的数量最多。这些牛全部为黄牛,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体型较大,前额宽广,大耳,角长且上翘,颈项上有突起的肉峰,四肢粗大,颈下垂肌发达,长尾。另一种体型较小,前额突起,两角弯曲下垂,颈项上有突起的高肉峰,阔尾。此类黄牛数量较少,生存于我国今甘肃、新疆及中亚一带,后来可能随当地的游牧民族传入云南,为滇国居民饲养。此贮贝器器盖上的黄牛当属前者,其造型健壮威武,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辉。
当时黄牛可以用作祭祀仪式中的牺牲。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很多这样的场面:几个巫师将一头牛缚于圆柱上,然后进行剽杀。牛头和牛肝等用于祭祀,牛肉则被分给参与祭祀的人食用。黄牛可以作为对外贸易的商品,换回滇国所需要的内地产品。牛和牛头更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在许多滇国建筑物上多悬挂有牛头,干栏式建筑下牛马成群,反映了滇国居民的一种夸富心态以及增加财富的愿望。
黄牛具有如此的地位和价值,在青铜器中表现出骄傲的神态也就不足为怪了。
嵌贝鹿形青铜镇,鎏金熊形青铜镇
西汉,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年安徽合肥出土。
压席用具
汉代室内家具种类不多,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物,但需要铺席的地方却不少。为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就在其四隅置镇。汉镇一般用金属铸造,体积不大。为避免牵羁衣物,镇体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于一个扁圆的半球。做成动物形的,为保持器体的半球形轮廓,常采取盘踞的姿势。
汉镇绝大多数做成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这些动物形青铜镇造型生动、构图紧凑,堪称精巧的工艺品。熊在汉代被视为吉祥的动物。
鹿是喜用的造型之一,因为“鹿”与“禄”音同。这件卧鹿铜镇,背嵌大货贝,实用性和装饰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汉代工艺家颇善塑熊,这套鎏金熊形青铜镇把肥胖的熊处理得憨厚可爱,这样的四枚熊镇放置在坐席四隅,为汉代较单调的室内布置增添了活泼气氛。
石猪
西汉,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外出土。
汉代已普遍饲养猪,以圈养为主。一些地方官吏“劝民农桑”,要求每户养2头母猪、5只鸡,或者1头猪、4只母鸡。汉代丧俗中,往往在死者手中各握1件这种石猪。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
酒器
中国古代做成动物形的酒尊不乏其例,如商时期铜器中的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铜器中的驹尊、兔尊、鸭尊等。到了汉代,肖形尊虽已不太流行,但仍为人们所钟爱。这件铜尊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伫立,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
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整件器物饰以错金银云纹,精美华丽,虽为实用重器,却又洋溢着充沛的活力,堪称汉代青铜器中的奇葩。
在古代,中国不仅产犀牛,而且数量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艳羡的装备。但由于对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大范围的捕杀,其数量在北方迅速减少,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重的礼物,来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从此,犀牛在中国就成为罕见的动物了。众所周知,犀牛是生活在热带的一种大型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开阔草地、灌木丛或沼泽中。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古代中国的华北大平原上,犀牛曾成群结队地出现过,那儿曾经是它们快乐的家园,你可能会以为这是神话中的景象。但大量的文物遗迹记载了这个事实,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无节制的猎捕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犀牛这种动物灭绝的根本原因。这件青铜犀尊的出土,就像一面镜子,警示着人们不要滥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西汉,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照明用具
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各部分可拆卸以便清洗,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釭指的是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釭灯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使室内减少烟炱而保持清洁。构思设计巧妙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水禽衔鱼图案,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水禽衔鱼造型的汉代釭灯在陕西神木、山西襄汾均有出土,说明这种传统形象在当时依旧博得人们的喜爱。
石田塘
东汉(公元25年-年),年四川省峨眉县双福乡出土。
这件浮雕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的陂池稻田模型。广泛利用小型陂池水塘,是汉代水利工程的一种类型。这种陂池水塘既可以蓄水灌田,又可以养鱼栽莲,可以同时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汉代称这样的水塘为“陂塘”或“陂池”,既可以蓄水灌田,又可以养鱼栽莲,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有的还有水闸、水渠等一整套发达的灌溉系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水利工程。东汉政府专门设有“陂官”、“湖官”,推广发展陂塘。大庄园主也注意修建陂塘。陂塘在南方的普遍出现,表明了汉代农田水利技术的进步。
绿釉陶猪圈
东汉,湖南长沙出土。
此陶猪圈模型由圆形围墙构成,围墙上有宽檐以保护墙壁,圈内卧猪。猪圈外高台上架筑厕所,下部与猪圈相通。
汉代的猪圈主要有独立式的猪圈、与厕所连接的猪圈和与作坊连接的猪圈。其中与厕所连接的“连茅圈”盛行于华北地区,在中南、华东地区使用也很普遍。当时,猪圈积肥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人们常常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猪圈,利用猪的践踏,与猪粪尿和人粪尿混合积成优质圈肥。此猪圈模型就反映了这种积肥方法。同时,把厕所和猪圈合为一体,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两个污秽之地集中一处,也减少了污源。
绿釉陶羊圈
东汉,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出土。
收获渔猎画像砖
东汉,年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出土。
此砖画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部为弋射图,两弋者张弓仰射,其所使用的短矢上系着缴,另一端连接在磻上,磻被放置在半圆形机械中;湖池中荷叶遮掩,莲花吐芳,鱼鸭游弋,空中飞雁成行。弋射是指人们以丝缕系矢射鸟的活动。弋者所用的短矢叫“矰”丝缕叫“缴”,其另一端系着可以滑动的磻,图上的磻被装在一种半圆形的机械里。
下图为收获图,描绘了肩挑稻捆、用手镰掐穗和用钹镰刈除稻秆的场面。左边3个割穗人单手使用手镰,右2人用大钹镰除去禾杆。这块画像砖把当时的农、渔、猎等生产情况统统表现了出来。
青瓷虎子
三国·吴赤乌十四年(公元年),年江苏南京出土。
青瓷狮形烛台
三国·吴(公元年-年),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吴,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生活用具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体内空。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
青瓷熊灯
三国·吴,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照明用具
这件熊灯灰白色胎,土黄色釉。灯盘为钵形。灯柱制成幼熊形状,腹部鼓起,四肢细弱,身体刻划出细线纹,代表鬃毛。底盘底面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甘露元年为公元年。
熊坐在底盘上,头顶灯盘,双臂护在头两侧,有着熊特有的憨态,十分有趣。可以看出,工匠走出了青瓷器制造的初期阶段,把熟练的技术和艺术个性结合起来,生产出了极具意趣的佳作。
青瓷器的釉有两种颜色,略呈灰绿色调的青色釉和土黄色釉。青瓷器的烧成过程分为氧化、还原、冷却三个阶段,烧成的关键在于控制还原和冷却阶段的气氛。青釉以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胎、釉中大部分铁质转化为三价铁,釉就随氧化气氛的强弱呈现出不同的土黄色。在还原气氛中,一氧化碳和碳化氢等气体从铁的氧化物中夺取氧,使三价铁转化为二价铁,釉就随着还原气氛强弱呈现出不同的青色。
青瓷羊形烛台
东晋(公元年-年),年江苏镇江出土。
插置蜡烛器具
青瓷羊呈昂首跪卧姿态,全身施晶莹的青色釉,在羊的头部和身上点缀着几处褐色的斑点。羊头顶部的圆孔用于插放蜡烛。
褐色点彩是两晋南朝时期出现的瓷器装饰技法,它是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点彩的面积不是很大,有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加数点褐彩;有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部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还有的是在动物的重点部位点缀褐色斑点。这种不规则地加点褐色彩斑的装饰技法,打破了青釉单一的色调,使瓷器的色彩显得更加活泼。褐色点彩是我国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在瓷器装饰技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双龙纹画像砖
南北朝,年河南省邓县学庄画像砖墓出土。
砖呈长方形,周边起凸棱。画面浮雕双龙图案。龙头上有长独角,毛发后披,鬃毛上竖,张口吐舌,舌分叉状如花叶,龙身拉长,有飘带状翼,蛇形尾,肢足分明,肢体变细,足三趾,飞扬的身躯充满活力,别致的龙翼,调节了龙身的单调,清俊超逸,一身傲骨,颇具南北朝造型风格。
凤凰画像砖
南朝,河南省邓县出土。
凤凰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通称“凤凰”。其形状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这块画像砖整个砖面浮雕一只展翅扬尾的凤凰,其形象特征与记载基本相符。画中的凤凰翅、尾都冲破边框花纹饰带,双翅张举,挺胸引颈,长尾高扬,双腿分立,有强傲之气,衬托出鸟中之王的威仪。
这座南朝墓中一共出土了60块画像砖,一砖一图,表现的是墓主出行及生活的场面,有墓主像、武士、乐队、侍从、舞蹈、牛车、马匹、儒家故事、隐逸人物、道教人物、佛教图案和神异鸟兽等。
这些画像砖的图画是模印而成,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但仍主要是以线条勾勒为基础,图像轮廓准确,线条飘逸绵软,画面大多简练,人物柔弱瘦削,别有韵味。学者推测应该有在纸或绢帛上绘出的底本,底本作者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画像砖也可以说是南朝绘画的代表作品。
陶马
北朝(公元年-年),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这件陶马塑造矫健有力,低头长嘶,仿佛在整装待发。马背有鞍鞯,长长的障泥垂在马腹两侧。各部位的马具塑造十分工细。北魏后期以来,中国雕塑艺术有了明显发展,不仅人物造型比例大为准确,而且在动物如马、牛、骆驼塑造上也是如此。
北朝军队中有大量骑兵。从北魏政权开始,就十分注重马匹的获取,主要从征伐北方草原部落的战争中得到。公元年,北魏平定刘卫辰部,得名马30多万匹。公元年,拓跋珪亲征高车部,得马30多万匹。公元年拓跋遵征木易干部,得马4万多匹。公元年,奚斤击败越勤部、倍泥部,得马5万匹。公元年,长孙翰进攻柔然部,得马1万余匹。公元年,灭夏政权,得马30多万匹。公元年,北魏进攻柔然、高车两大草原部族,得马多万匹。其后,北魏伐焉耆,得骆驼、马匹、杂畜不可胜计。这些缴获的马匹连同牛羊许多被赏赐给了部下。北魏还把河西地区开辟为牧场,马匹生长繁衍到多万匹。孝文帝即位后,又把黄河东边的河阳辟为牧场,养军马10万匹。对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百姓,北魏也征收军马作为赋税,每只羊的财产,调马一匹。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
北朝,年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冠饰
步摇的基座为马头形,马头上分出呈鹿角形的枝杈,每根枝杈梢头卷成小环,环上悬一片金叶。马头和鹿角形枝杈上镶嵌珠饰。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它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步摇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魏晋时期成为常见的头饰。步摇不仅流行于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也十分喜爱。他们多以草原上常见的羊、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这件马头鹿角金步摇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
北朝,年内蒙古自治区乌盟达茂旗出土。
冠饰
此件金步摇的牛头面和角是以范浇铸而成,轮廓清晰,造型逼真、美观。牛面额较宽,颊内收,嘴角向外撇,吻部平整,其轮廓与牛脸极似。面部器官分别以鱼子纹进行勾勒,并分别镶嵌白、兰、绿等色料石。两牛角中间有一鹿角形支叉,先由一个主根生出两个支根,再向上分为四五个小支叉,每小支叉梢均有一金环,每个枝梢挂桃形金叶一片,总计为十四片,每片金叶均可摇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是当时鲜卑族妇女所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当走路头部摇动时,步摇上的金叶也随之颤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陶骆驼
北齐(公元年-年),年山西省太原市张肃俗墓出土。
这件陶骆驼身负穹庐或毡帐。
陶骆驼的塑造十分精准,骆驼头、颈、身、腿、蹄都十分符合比例,身体构造明确。又因不同需要,应用简练与工细手法。骆驼头部、蹄塑造出了小的构造,而颈、身、腿、颈毛则较为概括,身上的负物塑造很详细,繁简互见,层次得当。陶骆驼塑造出宽大的掌、趾,显得坚实有力,能负重物,头部刻画相当传神,颈部弯弧而长,骆驼从容徐缓的习性尽体现在此中。雕塑家以极为写实的风格塑造出这匹体魄健壮,神情怡然自得的骆驼,可称得上是北朝雕塑的佳作。
汉族中原地区本来较少使用骆驼,随着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骆驼进入民众的生活之中,较多用于运输,而北魏军队南征更有骆驼在军中服役。骆驼俑在北朝墓葬中多有使用,与陶人俑、陶牛车共同组成仪仗俑群。
陶牛车
北齐,年山西省太原市圹坡张肃俗墓出土。
车辆有圆拱篷,车厢短宽,前面有栅栏,车厢入口在后部,无门。
以牛驾车在先秦时代即有,但当时的牛车主要用于运载货物,秦汉时期,牛车也多为贫穷之人乘坐。至东汉末年,牛车逐渐得到贵族的青睐,发展成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重要交通工具。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乘坐牛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荣耀。
这种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联系。由于长期的战争,马匹数量锐减,人们只好以牛代马作为出行工具。牛车的发展还与士族的带动有着密切关系。当时世家大族子弟追求舒适奢华的生活,出行时也要追寻舒服和安逸,带篷的牛车不像以轺车为代表的马车那样车身敞露,且牛车车箱大,乘坐者在里面可随意坐卧,不需要保持端正的姿势给过往行人看,又因牛步徐缓,颠簸程度比马车小……这些特点,对于养尊处优恬淡轻闲的士族阶层更为合适。可以想象,他们乘坐在慢悠悠的牛车上,从容淡定,恍若神仙。“梁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这段话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蓝釉陶驴
唐(公元年-年),年陕西省西安市小土门出土。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勒饰俱全。形态生动,虽未提腿扬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态及抖擞的精神,似乎正引颈长嘶,备鞍待发。最为珍贵的是它全身施蓝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黄、绿、白三种釉色最为常见,蓝釉器则少见,蓝釉俑就更少。蓝釉出现于盛唐时期,其氧化呈色金属主要是钴。唐三彩中蓝釉的出现,是此后中国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导。
司马迁写《史记·匈奴列传》时,驴还被认为是匈奴之“奇畜”,到东汉时已成了普通家畜。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当时被称为“劣乘”。百官一般骑马不骑驴,但由于驴比较便宜,为民众所普遍使用。不过后来由于进士们追求车服的华奢,唐懿宗咸通年间特意规定进士不许乘马,只许骑驴。时有诗曰:“今年诏下尽骑驴,紫轴绯毡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但这一规定似乎没有贯彻下去。
与马一样,驴也有官驴。百官赴任,只要符合条件,官方要给马车,也要给驴,大致是一品十五头,二品十头,直至九品给二头。唐代驿中也有驴。另外官方要用驴时还可以派差,也可以借驴。《唐律》规定借驴的价钱是一日绢三尺,与庸一样。民间也有借驴或赁驴、雇驴的。据日本和尚圆仁的经历,唐文宗时在海州,若雇驴的话,“驴一头行廿里,功钱五十文”。雇驴的人多了,就有客店养了许多驴供客人用。也有专门的租驴业,经营这一行业的多称“赁驴小儿”。《读玄怪录》说马震住在长安平康坊,一日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一赁驴小儿云:适有一夫人,自东市赁某驴,至此入宅,未还赁价”。从这一记载还可知那出租驴的地方在长安商业区,即东市。
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佣
唐·神龙二年(公元年),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政府设有养鹰坊,有专门负责驯养的人员,贵族官僚也是如此。懿德太子墓中除此件饲鹰骑俑外,甬道壁画中还绘有几个擎鹰牵犬的内监。
绞胎是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狩猎是唐代贵族时兴的活动,也是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此俑用混揉好的双色瓷土切成薄片后贴于陶胎上,再上釉烧制,其工艺复杂,难度较大,在当时是比较贵重的物品。
好啦,就到这里吧!这些点滴,源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此,我们至少应该有所了解,进而传承。
更多古老的智慧,请回顾→→→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动物(1)——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文字编辑:Dr.Q,图片摄影:MJ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欢迎转发分享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