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端午,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粽子、龙舟和屈原。
不过据考证,
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
就已经开始在五月初五举行仪式性活动了。
我们现在仍能看到这些活动的影子:
佩香囊、挂菖蒲、焚艾草、饮雄黄……等等,
这些都是古时为了驱逐邪毒而采用的手段。
端午节期间正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而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很快,虫害又十分猖獗,人们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招来各种疾病。正如民谣所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里面提到的“五毒”,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就是从端午开始孽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蛇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俗名五步蛇、蕲蛇,是蝰蛇科蝮亚科的毒蛇。虽然传统中的“五毒之首”是蜈蚣,但是要论每年咬伤致死的人数的话,毒蛇是毒中之王——要知道全世界每年有约5万人因遭毒蛇咬伤而丧命。
对于整个蛇类家族来说,有毒蛇类占到的比例约为1/3到1/4。在我国分布的余种蛇类中,大约有50余种有毒。对人造成威胁的蛇类主要集中在眼镜蛇科(Elapidae)和蝰科(Viperidae)两大类之中。
蜈蚣
少棘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又叫中国红头蜈蚣,主要分布于中国与日本,平均体长20厘米。多足,恐怕是蜈蚣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了,因此蜈蚣也有“百足虫”之称。不过一般来说,蜈蚣的足通常没有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百足之虫”应该是同属于多足亚门但归于倍足纲(Diplopoda)的马陆们,它们不但体节多,而且一节上有两对足,足的数目可以轻松达到上百对。
令蜈蚣荣登毒虫之列的是它第一躯干节的一对特化的足——颚足。蜈蚣的颚足尖锐有力,并且和毒腺相连。在蜈蚣捕食时,先用前几对步足抱握住猎物,然后用颚足刺入猎物体内并注射毒液。人若不慎被蜈蚣咬伤,则可能发生皮下出血、水肿、组织坏死甚至死亡。
蝎
帝王蝎(Pandinusimperator)是世界上最大的蝎子,体长达20厘米。相对于它的大小,它的毒性并不强烈。蝎子是蜘蛛的亲戚,它们同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下的蛛形纲(Arachnoidea),二者只不过分属蝎目(Scorpiones)与蜘蛛目(Araneae)。
在我国西北部,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算是比较常见的室内毒虫了。不过幸好它算是毒力较弱的一位,被它蜇了大抵只是红肿疼痛而已。而它的亲戚们,例如以色列金蝎(Leiurusquinquestriatus)就不是那么好惹了,由于它喜爱躲藏在衣服褶皱或鞋子里,因此常有被严重蜇伤的事例,对于儿童或虚弱的人来说有可能致命。
壁虎
多疣壁虎(G.japonicus)分布于中国、韩国与日本,是屋室内外经常出现的壁虎种类之一。相比其余几位正儿八经的有毒家伙,壁虎被列入“五毒”纯粹是“躺枪”。在我国常见的诸如无蹼壁虎(Gekkoswinhonis)、多疣壁虎、蹼趾壁虎(G.subpalmatus)等都是无毒的。壁虎被古人们误认为是毒虫,大抵是因为惊异于它们昼伏夜出、能在墙壁上爬行、受惊之后又会留下扭动着的尾巴等奇特本领罢了。
壁虎在尾巴被捉住或受到惊吓时,尾部肌肉强烈收缩,使得尾椎骨间的断裂面脱开,完成“断尾”。断裂的尾部由于内部自发的肌肉收缩而扭动,从而吸引捕食者视线,使得壁虎更有机会逃脱。对于断尾的壁虎来说,虽然尾部能够再次长出,但是新长出的尾巴内部不会再有椎骨,肌肉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使得新长出的尾部不会再次断掉。
蟾蜍
大蟾蜍(Bufobufo)是我国常见的蟾蜍种类之一。在古代,蟾蜍是一种让人爱恨交加的动物。说恨,蟾蜍位列“五毒”之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刻画了人们对蟾蜍的鄙夷;说爱,人们又把蟾蜍看做吉祥的符号,尤其是三条腿的“金蟾”,被视作招财进宝的象征。小时候老人们常说癞蛤蟆撒的尿会让人长癣,而摸癞蛤蟆会让人长像癞蛤蟆一样的疙瘩。那么蟾蜍的毒有这么厉害吗?
蟾蜍的眼后都有一个巨大的隆起,称为耳旁腺。耳旁腺分泌的白色乳液——蟾酥,能够促使心率增加,心搏增强,多具有致幻能力。但这些毒性成分只有接触暴露的粘膜,被吸收入血后才能起到效果,对于皮肤来说角质层就能很好地隔绝毒液。
1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3枚《端午节》邮票,其中第2枚和第3枚邮票图案就分别再现了“五瑞”中的艾草、菖蒲和“五毒”中的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的形象
既然“五毒”横行,人们自然就会想办法来驱除它们。于是乎,挂菖蒲、插艾草、饮雄黄酒等对策也就应运而生。按照传统习俗,在端午节这天早晨,各家各户均将菖蒲、艾草悬挂于门旁、屋檐下,以辟邪、防病、保安康。后来,人们在菖蒲、艾草之外,又加上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并称为“天中五瑞”,也简称为“五瑞”。1菖蒲菖蒲(Acoruscalamus)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花寓意避邪镇灾。菖蒲喜长在清浅溪涧边,以多年生草本球根繁殖,花形大而美,似翩翩起舞的美蝴蝶,又名玉蝉花,叶子形状细长型态雍容如兰,故俗称福兰。
菖蒲诗情画意的模样却是全株有毒,又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的功用。长条而挺直的菖蒲叶片从基部生出,两三指宽左右,长可达一米左右,中间有脊,两边有刃,像是一把青锋宝剑。不管是植株的毒性和香气的杀虫灭菌的功用,或是菖蒲的蒲剑形象,都使得菖蒲成了“天中五瑞”的代表。
2艾蒿艾蒿(Artemisiaspp.)作为野草在春天的中国乡野随处可见,而它在民间传统中的影响力也许要高过其他很多野生植物。端午节悬在门前的艾蒿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而在清明时节,它则是江浙一带“清明果”的必备原料之一。
艾蒿强烈的气味来自于植物体含有的一系列桉树脑,艾草油,侧柏酮,三萜类化合物和香豆素。这样的“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悬在门前的艾蒿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
3石榴花石榴(PunicagranatumL.)原产西亚一带,汉朝时就已经传入中国。石榴有许多变种,花色多为朱红色,可拿来当作红色染料。古时妇女就常用它来染布,做成裙裤称为石榴裙。
石榴果实是维生素含量极为丰富的水果,有止渴、生津、解酒、祛毒的功效,而且石榴的根茎皮都含有石榴皮硷,对于寄生人体的寄生虫有驱虫、杀虫功效。此外,艳红的石榴花正好在五月盛开,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五瑞”之一。
4大蒜大蒜(AlliumsativumL.)是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秦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原产亚洲西部高原。鳞茎大型,具6瓣-10瓣,叶基生,线状披针形。
在古代,端午时节是疫病高发期,据说吃大蒜可以避“五毒”,至于吸血鬼惧怕大蒜,通常认为是因为吸血鬼拥有远高于常人的嗅觉,大蒜的刺激性气味令吸血鬼感到强烈不适。河南、江浙一带至今还有端午节早饭吃大蒜和鸡蛋的习俗。
5龙船花龙船花(IxorachinensisLam.)为茜草科龙船花属常绿灌木,因为端午节划龙舟而得名的。相传老百姓为了避邪驱魔、去病瘟、求吉祥,就把龙船花与菖蒲、艾草并插在门栏上,每年端午期间要举行划龙船活动,就会把此花用作辟邪,久而久之就把它叫做龙船花。
到现在为止,我国南方一些民风纯补的地方,在端午节都还保留着挂龙船花,艾草、菖蒲、石榴花、蒜头这5种植物,用于驱邪去疫的风俗。因此,龙船花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避邪纳福、保家庭安康的吉祥植物。
本文由学社创始人花非花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