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发现、了解、研究和应用天然食用菌物及药用菌物的国家,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菌物使用的记载,在东晋时期中国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的著作《抱朴子》内篇,就记载了一百多种药用真菌的使用方法与形态特征。而在西方国家有关菌物药的著作,仅仅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比如日本最早的论述菌物的著作的《怡颜斋菌品》,也不过成书于年。
中华民族尽管关于菌物药用与食用的研究是世界最早的,包括近代在众多有识的菌物研究专家的努力下,关于菌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于西方而言,目前关于菌物及菌物药的研究,中国是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概源于菌物特殊的生长环境吧。
各种菌物大部分生长于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因此想在菌物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要具有一定的耐心、恒心与不怕死的精神,正如著名菌物分类学与研究员卯晓岚先生在野外科考中几次遇险,几次险些丢掉生命。正因为菌物研究的艰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向先人一样去野外探险与科考了,信奉拿来主义,更多的是不管对错与否,简单的借用现成的分类文献与研究成果了。
在多年的菌物研究中,陈康林经常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例如在治疗肿瘤方面效果较好的菌物——松针层孔菌,但现在很多人在用裂缝木层孔菌代替,无柄灵芝在用红缘树舌代替。这里我们不能怪罪那些用错真菌的人们,在中国目前关于野生药用真菌的分类学基本处于空窗期,基础真菌分类学教育的空白导致真菌分类错误,我们该去追究谁呢?
陈康林在三十年的使命历程中,常年深入世界各地的原始森林,依照历史书籍图片,一类一类的菌物去识别,像先贤神农尝百草一样鉴别每种菌物的药性。在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数百余种药用菌物的正确分类及其药理药性的总结。大家可以从网上购买《药用真菌肿瘤学》,《被遗忘的灵丹妙药—野生药用真菌》,《中国大型抗肿瘤药用真菌图鉴》等书籍。
庆幸的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排序技术在菌物分类学上的应用,现在菌物的分类已经从形态学分类进入基因分子分类的时代!
陈康林希望本篇关于部分药用菌物的介绍,让更多的有志于药用真菌研究与发展的朋友,对药用真菌能有所了解与掌握,不再出现错用、乱用药用真菌的现象!
陈康林(电话),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野生药用真菌医学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大型野生药用真菌分类专家、野生药用真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36项急慢性疾病药用野生真菌配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人。
陈康林(电话)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林区。多年来,他在中国四川、海南、云南、西藏、贵州、黑龙江和美国、尼泊尔、老挝、越南等原始森林深处考察学习,饱读野生药用真菌专著,亲自采摘食用多种野生真菌,研究实验配伍药用真菌配方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和医学突破。
年3月,人民日报报道了陈康林研究团队在肿瘤治疗上有新的突破的新闻报道,并于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7项治疗肝病、肝硬化的发明专利。其在研究利用野生药用真菌的事业上独辟蹊径,30年间曾先后深入原始森林采集收藏了多种、数千份珍贵的野生药用真菌标本,并将几份百年罕见珍贵灵芝赠送给北京中医药大学、同仁堂等单位和机构。
陈康林(电话)的事迹曾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海南日报》、《健康时报》、《健康报》等媒体进行新闻和专题报道,曾在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健康早班车主讲药用真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数字电视家庭健康频道专门开设《康林说真菌》栏目,由他主讲,从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进行为期3年期野生药用真菌知识的科普推广工作。
年9月,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连续播出了陈康林15期的谈真菌节目。陈康林曾受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等单位专职进行相关真菌研究和开发,申请了36项药用真菌医疗发明专利。
先后出版了《野生灵芝点然生命之光》、《野生灵芝国药之王》、《野生灵芝开启生命之门》、《肿瘤治疗的革命》、《肝脏疾病治疗的革命》、《被遗忘的灵丹妙药.野生药用真菌》、《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药用真菌肿瘤学》8本药用真菌专著,正在出版《药用真菌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药用真菌治疗耐药性肺结核》。并将准备一至二年后,继续写作《药用真菌治疗重症肌无力》、《药用真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药用真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用真菌治疗儿童多动症》、《药用真菌治疗脑瘫》、《药用真菌治疗中风后遗症》、《药用真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用真菌治疗肾脏疾病》、《药用真菌治疗痛风》等书籍。
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教授称陈康林为“中国药用真菌科学实践第一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著名药用真菌研究专家刘波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学者称赞陈康林“开创了中国药用真菌临床医学的历史”,在美国创办了美国第一家野生药用真菌医疗诊所。美国医药之都休斯顿市的市长将每年2月16日-22日设立为“陈康林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