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症肌无力 > 疾病常识

陈振光不忘初心,治病救人

编者按:第一届ERASTubeless多学科高峰研讨会暨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加速康复学/胸外护理学专委会成立大会将于年9月8日-10日在广州隆重举行。广州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东院心胸外科主任陈振光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从医经历、对“好医生”的看法、临床和科研的关系,同时也对本次会议表达了自己的期待——“Tubeless(无管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ERAS。”

专访人物:陈振光

医院:广州医院

职称/职务:广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东院心胸外科主任

学术任职: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会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UCOM)秘书长、医院协会精准医疗管理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医院协会第九届理事兼肿瘤防治管理分会秘书长、胸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会肺癌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细胞治疗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广州东部医学论坛秘书长兼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多本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学术成就:主要研究肺癌的诊断、手术和药物治疗、分子和基因发病机理,曾在年瑞士日内瓦欧洲肺癌大会、年意大利米兰欧洲临床肿瘤学大会、年西班牙马德里欧洲临床肿瘤学大会上发言,在欧美顶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近40篇。

1、不忘学医初心:治病救人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从本科读到博士的陈主任,戏称自己是“土生土长,没在国外接受过培训的中山医人。”

“最初,医院里心脏手术数量远超胸科手术,我在心外科得到了很多锻炼,尤其是应急处理能力方面,心外科手术中,心脏骤停等危险发生概率高,你积累了一定经验,当所有人都手忙脚乱时,你就能告诉他们怎么做,整个团队处理起问题来也就镇定自若。”

年4月,医院的安排下转入胸外科,一切从零开始,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行医笔记就有20多本。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患者占了一大半,有时半夜他还会和患者通话解答急症;工作多年,即便感觉身体不舒服,依然坚守岗位。他还亲身诊治了超过例的胸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被很多患者称为“知心的胸腺专家”。

陈主任表示,让他坚持下来的不仅是兴趣和收获,排第一位的永远是从医的初心——“就是救人”。短短四个字,让他在胸外科坚守了25年。

“我常对研究生和主治医生说,你们的手术也许做得很多、很漂亮,发表的文章数目也多,但永远不要忘记学医的初心。”“换位思考”是他在查房时,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在他的理解中,换位思考就是从患者角度出发,思考这个药用得合不合适,手术做了之后会出现什么问题。

陈主任自豪地说,他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彻底停药率很高,这也离不开他所说的不忘初心。“一些医生对术后用药的有机组合并不了解,错过停药时间,导致无法停药;或是在术后第二天没有观察到患者出现症状,就转到普通病房。事实上,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出现问题往往在第48-72小时期间。”他认为医生应在术前向患者交代清楚,他称,“我负责的患者,在术后对自己的病情都是非常清楚的。”

2、端正态度+技术过硬=好医生

今年5月份,陈主任获得“第三届羊城好医生”荣誉,在他看来,好医生须具备两种品质:端正对患者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

他向笔者介绍,有则新闻提到将来医改会淘汰6类医生,第一类就是不以患者为出发点去思考的医生。“只会写文章,看病时自己的态度都没端正,怎么会成为好医生呢?”

好医生还要技术过关,他认为,要不断积累经验,挑战更复杂的病,提升自己的技术。

“态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这次评上“羊城好医生”,陈主任觉得主要在于患者对自己的信任。许多肺癌患者在他这做完手术了,多年以后其家属还会带着别的患者来找他看病,正是因为以前的患者对他评价极高,在患者心中,他是一位很细心、很耐心的医生。

笔者发现,陈主任在给患者讲解病情时很有一套——遇到不了解病情、不理解医生想法的患者时,他就会画图一点点讲解,“一般听我解释完,那些患者和家属都能成半个医生了,”他笑言。

采访当天,他刚接诊了一个高位食管癌患者并花了10分钟画了一幅简单的路线图,告诉患者得这个病的结果,肿瘤在哪个位置,手术难度和风险在哪,钱会花在哪,建议手术还是放化疗。患者听完就立刻明白了,马上做了决定。

“因为我愿意对患者说更多的话,”陈主任对笔者说。

图1.陈主任接受采访

3、科研要为临床服务

陈主任不仅临床干得溜,写起学术论文来也很有方法。

“做医生首先要有临床技术。我很多文章都是写临床实际问题的。”他有篇论文写到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可用止痛药——根据既往经验,这类患者术后用止痛药会加重病情,但他及团队的研究发现,有一两种止痛药可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这是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我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在他看来,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并不是一回事,基础科研针对的是抽象的临床问题,而临床科研要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两者应该分开。

“搞科研关键是浓厚的兴趣,写科研文章是我的爱好。”陈主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已近40篇,他在采访中透露了“高产”的秘诀,“我每晚都抽一个小时左右写一段文章,一两个月后,一篇新论文就出炉了。”

4、给年轻医生的建议:心态别浮躁

从教多年的陈主任认为年轻医生在面对工作时,最重要的是沉下心来。“比如有些年轻的医生看到一个问题,只会想到一个答案,但其实可能还有其他答案;或是观察到一种现象,只会想到一两个指标,其实应该想得更加全面。”

他坦言,医院里,一些年轻医生是没有机会做手术的,“这时就更不该浮躁,应该扎扎实实地去看导师做的手术,在心里学习、练习,只有这样子,当你有权处理此类问题时,才有能力去处理。”还有一点他认为很重要:“对师长、对所在机构和培养你的科室,都应心怀感恩。”

“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一个夜班值出来”,这也是他给年轻医生的建议。在同事心中,陈主任有扎实的临床经验,因此当他被派到东院建设心胸外科的时候,尽管东院地理位置偏僻,但依然有很多患者会找上门来寻他看病,他笑说这是靠口碑宣传来的。

5、“真正的ERAS应该做到无管”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秘书长,陈主任认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简称ERAS)不应该只是一个概念,目前内外科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在走ERAS这条路,“医学的发展就是向ERAS发展,微创的出现就是ERAS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无管(Tubeless)技术的出现,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创新。

但他认为,目前Tubeless的应用并不理想,亟需麻醉科大力参与进来。他表达了对这次会议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会议对Tubeless建立起更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无管”包括了“无气管插管”和“无引流管”,这个技术可减少患者痛苦,但要真正做到Tubeless、树立Tubeless的概念并不容易,不是一次会议就可以解决的。

陈主任对笔者说,“就像电影评奖会,第一年举办时人家会不把它当回事,但你连续办个十年,就可能变成奥斯卡了。所以ERASTubeless高峰研讨会要坚持每一年都办,固定时间办,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图2.陈振光主任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重要的不是最终的目标,重要的是沿途的风光和秀美的景色。”喜欢文学和音乐的陈主任,在采访的最后和笔者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

采访/成文:许梦杨,AMEPublishingCompany

编辑:李媚,AMEPublishingCompany

往期回顾:

智发朝:成为专业领域的大师

谢少波:理念先行

卢伟杰:加速康复,关键在于团队配合

宫玉翠:胸部护理之我见

下期预告:

江泷:ERAS可让患者享有更个体化治疗

AME医学会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hhc.com/jbcs/1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