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有情况哦~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的《读书有所见作》充分的说明了读书的好处。亦如在写作SCI文章之前,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探究的课题及论证课题的资料等。那么,关于阅读文献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SCI之检索文献方法一缩小范围法面对浩瀚的文献,你想要全部看完,基本就跟你徒步穿越银河系一样渺茫。这时候便需要根据我们的研究方向来缩小范围。比如:内分泌专业,先缩小到某种疾病(例如:糖尿病),可是想想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很多,那么便可选择其中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这个范围相对来说就小多了。
如果还嫌多,可以先找几篇关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综述看一下,发现有好多机制,比如氧化应激是其中一条,关键词出来了:糖尿病肾病和氧化应激,文章变得少多了。这便是缩小范围法。
SCI之检索文献方法二“滚雪球”法读文献,还需要读经典的专业基础、概述论文,及5-10篇左右读新的高质量的专业论文。首先找专业领域中好的会议、期刊;访问专业领域有名实验室、研究员主页, 即便是专业领域的科研文献也是多得数不胜数。因而在阅读文献之前,我们要学会如何查找文献?
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论了。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导师或者网友的互相帮助了。
2)本领域牛人或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内都有几个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怎么知道谁是“领军人物”呢?这里提供两个小方法:第一,在ISI里检索本领域的文献,利用refine功能找出论文数量较多的作者或课题组;另一个方法,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登陆会议主办方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speaker的名字,作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就是了。
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对于高引用次数的文章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需要多做笔记,以便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使用。
SCI之引用文献终有所用最后,查阅了那么多的文献,如何做到“终有所用”呢?在引用文献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
1、尽量选用原始文献。我们很多人也许有这样的经历,写文章前,都会查阅大量与自己论文研究相关的综述。因此在写文章时也会引用大量综述论文(这也是为什么综述文章被引用率都很高)。其实我们在做研究看文献时,都希望看到原始文献。比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引言或讨论部分,对其引用的某些研究结果很感兴趣,翻倒最后参考文献一看,却来自一篇综述,自己难免失望。还得去查那篇综述去追踪原始文献。因此自己写文章,除了一些概括性的话,在研究进展介绍和解释自己结果时,尽可能引用原始文献。
2、参考文献的数量。参考文献的数量应该和论文的信息量成正相关。比如,一篇研究论文只有很少的研究结果,却在讨论中引用大量文献来进行解释和假设,这样不太好。不过,有些杂志对文献数量有限制。最好奉行“少而精”的原则。
3、尽量选用较新的文献。这点我想大家都能理解,更能突出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自己科研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有些自己领域很经典的文献还是不能落下。
治疗白癜风中药怎么样治好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