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名中医-名医讲坛
[李庚和教授]
上海市名中医
《我和祖国共成长》---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系列报道
对李庚和教授的采访视频
李庚和教授李庚和教授,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特色专科——重症肌无力专科学科带头人。获虹口区拔尖人才称号、虹口区医学贡献奖,两度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李庚和教授现隔周日上午在曙名中医坐诊。
社会任职:上海曙名中医特聘名老中医
上海市名中医
医院中医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领衔学科重症肌无力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重症肌无力协作中心主任
中医脑病学会副主任
上海中医内科学会委员
擅长诊疗项目:李庚和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尤擅治神经内科的疑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关、肌萎缩、格林巴利综合征、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等,亦擅治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头痛、干燥综合征、胃病、肝胆病、免疫障碍等其他内科疑难杂症。
出身西医的
中医大家
山东济南出生的李庚和,并不是中医世家出身。医院校的教师,一步步奋斗成为中医名家。
年,李庚和从山东医学院附设济宁医士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的她已经倾慕岐黄之道,适逢上海中医学院招生,作为优秀毕业生得到校方推荐,于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医疗系学习。
李庚和回忆刚入学时的情景,“那时,中医学院刚刚成立,学校的老师都是一代名医。条件艰苦,没有固定教材,连校舍都没有,租在一座大楼里作为教室。后来零陵路的校舍都是前三届学生自己帮忙建造的,所以前几届学生对学校特别有感情。学习中医的六年是非常辛苦的,我学西医出身,又不懂上海话,刚开始一点摸不着头脑,只能加倍用功,后来才慢慢领悟。”
年,李庚和作为上海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医院(现医院)工作。其后师从沪上名医张近三,张老是近代名医夏应堂之高足,以“用药轻灵”、“方简功宏”为特色,倡用经方。李庚和回忆说,“张老内外兼修、德行完备,无丝毫世俗功利之心,待学生如同己出,师生间传道授业、融洽默契,十数年尽得其真传。”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李庚和随老师张近三开始尝试诊治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性难题,当时该疾病被称为“第二癌症”,治疗方法少,死亡率很高,专门从事该疾病研究的中医机构寥寥无几。李庚和至今还记得她治疗的第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那是在年,这名全身性肌无力患者是个十几岁的中专女生,来的时候是抬着来的,咽不下饭,走不成路,我们采用培补脾肾的纯中医治疗,三四年后竟慢慢好转,后来这个患者甚至结婚生子。”
应用中医辨证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可喜的改善。年,在张近三和李庚和的主持下,医院成立重症肌无力专科,开始系统总结与研究该疾病,至年,积累病例例,发表相关文章,在国内首次提出重症肌无力从脾肾论治学说,该学术观点至今仍广为沿用。
进入年代以后,经患者口口相传,专科门诊量剧增,年至年期间,该专科参加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成果展览会,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李庚和撰写的《例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在中医国际会议上交流并获奖,该论文总结了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诊治经验,此后该文章发表在《中医杂志》英文版上。
在中医国际会议上交流时,场下的一位美国医生将李庚和讲解的录像和资料带回美国,并推荐一个朋友的患儿来中国找李庚和看病。“这是个越南裔女孩,来的时候走不了路,吃不了饭。因为家里也比较贫穷,吃住都在我家中,家人每天给她熬药做饭。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女孩好多了,临走时自己都能上飞机了。第二年,女孩又回来了,我们还带着她到杭州玩,又住了两个月后,她完全康复了。现在女孩已经结婚生子,儿子已经上了大学。年我到美国探亲时,这个女孩全家十几个人到我儿子家过圣诞节,我给他们做了两大锅火锅,大家吃得很开心。”提起和病人的那份情谊,李庚和开心地笑了。
年,以李庚和为带头人承担了“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型辨证论治疗效与治疗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大量临床及实验基础上提出从培补脾肾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观点,医院合作,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了临床经验的有效性。由于该项目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水平,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83岁的李庚和教授,至今仍然忙碌在岗位上,“重症肌无力这个病很难痊愈,容易复发,搞这个专科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做任何事情都很执著,认准了就一定要做下去。”李庚和说。
如今,许多李庚和的学生们
在各自岗位上传承着她的学术思想,
发扬光大中医事业。
真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坐诊时间李庚和教授现隔周日上午在曙名中医坐诊。
往期推荐[大医德泽曙名向善]上海曙名中医品牌史
华佗奖、医疗终生成就奖获得者---陈百先教授
曙名中医·新年放假通知
曙名中医上海曙名中医(上海中医院集团),传承·四明中医,是上海市医保定点机构。由上海市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领衔,几十位知名老中医齐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